安徽网视讯 现为萧县博物馆文博馆员、业务部主任孙伟,1976年2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他长期在野外考古第一线,坚持守护发掘现场,以自制的土武器,与盗贼巧妙周旋、英勇搏斗;生擒盗墓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扭送到公安机关;午夜在博物馆的展厅值勤时,以智慧及担当制服窜到房顶上企图盗窃的歹徒,使馆藏文物完好无损。当白土镇境内的河沟里发现古瓷器时,他带领同事日夜守护现场,并配合公安机关抓获2名盗挖瓷器的嫌犯;在丁里镇孙小林村汉墓发掘现场,为了守护文物,他和同事们连续奋战17个昼夜,吃住在面包车里,保护了一批汉画像石和青瓷文物。二十多年来,孙伟同志相继参加了龙山子汉墓、县城明代遗址、冯楼汉墓群、王山窝汉墓群、车牛返汉墓群、破阁汉墓群、城阳遗址、白楼子汉墓群、陈沟汉墓群、东黄庄汉画石祠等近二十余处的大型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为萧县的文物保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孙伟正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出土瓷器
面对歹徒 临危不惧
1995年5月,孙伟同志担任萧县博物馆保卫工作。馆里20平方米的值班室和一间小厨房就是他的家。“人在文物在 誓与文物共存亡”,这就是他的座右铭。多年来,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和担当,用心、用情,专心致志地做好馆内文物保护。1999年11月的一天午夜,博物馆里警铃急响,孙伟同志机警地手持狼牙棒,勇敢地冲出门外。夜色中,只见文物库房屋顶上有一个黑影,蠢蠢欲动,他判断可能是前来盗窃文物的歹徒,便面对黑影大喝一声:“什么人,干什么的?”,盗贼吓得仓皇逃窜。正是由于孙伟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该博物馆连续实现馆藏文物安全30年。
孙伟在向村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吃、住在面包车里的17个昼夜
2007年3月29日午夜,睡梦中的孙伟突然接到馆领导电话称:丁里镇孙小林子村发现古墓,他立即驾车赶赴现场。古墓位于山脚下的一处取土场内,四周全是农作物,这给文物发掘工作带来了困难。孙伟就和同事们不得不在面包车里安营扎寨,小山村发现古墓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吸引上千名群众围观。一天夜里,两名盗贼企图利用夜色的掩护盗抢文物,响声惊动了面包车里的文物卫士,孙伟手持狼牙棒带领同事们冲出车外,借助车灯追赶盗贼,最终两名盗贼丢下了铁锹和撬棍,逃窜进密林中……,事后,孙伟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带头坚持夜间巡逻,同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就这样,他们连续奋战了17个昼夜,最终完成了文物发掘工作,出土了一批汉代画像石和6件青瓷文物。
东黄庄村的山脚下惊现汉代画像石祠 孙伟带领同事们保护野外文物
2017年8月的一个黄昏,孙伟同志得知离县城30多公里的庄里乡东黄庄村一处工地发现带画的石头,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他顾不上吃饭,立即带领2名同事,驾车奔赴事发现场,现场内四块规整的石头散落在挖掘机旁边,他立即让挖掘机停止施工,凭借手电筒昏暗的的灯光,仔细勘察现场,发现散落的石头上雕刻了精美的图案,以自己所学知识及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完整的汉代画像石祠,后面还应该还建有墓垣,目前在县域内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孙伟立即与庄里乡政府、乡派出所、乡文化站、陶墟行政村村委会取得了联系,连夜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相继展开了收集、看护、储运、收藏等系列活动,妥善地保护了汉画像石祠。
孙伟在乡村调查明代古碑保护情况
保护文物 身先士卒
孙伟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第一线,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县23个乡镇,萧县境内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畔。与文物嫌犯面对面斗争,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了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们有的主动与他咨询有关文物保护常识,有的通过孙伟留下的名片提供有价值的文物线索,还有的村民发现有价值的文物主动保护起来或主动上缴到县博物馆。一次,在驱车下乡检查文物保护单位,途径丁里镇瓦子口村一家废弃的水泥厂时,凭着职业的敏感性,他下车徒步到水泥厂查看。发现厂区内到处都是取土的痕迹,在一个不起眼的土包上发现5块汉代画像石,他立即让同伴保护好现场,准备运回单位收藏。期间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阻挠,并有人威胁道:“这是土里面出的,不是你们的,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孙伟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并反复地向周围群众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法规,最终,这批汉代画像石得到妥善保护。
孙伟在三圣阁古刹督促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恪尽职守 甘于奉献
为了践行守护文物安全的承诺,孙伟对新发现的327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登记、数据录入、资料整理等工作。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识,开展定期巡查。他出于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积极投身于萧县的文物保护工作,记录下各类遗址照片两千多张、调查笔记数百篇、在国家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萧县圣村画像石墓初探》、《浅谈萧县汉代画像石中虎的形象》、《萧县新发现的汉代石棺墓》、《萧县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等论文近20篇。
孙伟在考古工地清理出土文物
许多人说文物守护工作是清贫的、寂寞的,但是孙伟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勇于付出。他常说“世界上没有无出息的行业,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既然选择了文物事业,就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 在他心中,文物工作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文物工作者就像普罗米修斯那样,高擎文明的火炬,照亮民族前进的脚步,使命光荣而伟大。 (李忠允)
责编:陈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