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淮北市山川考—山脉篇发布时间:2022-08-10    文章来源:

  东部、中部山脉位于市境东部,为皇藏峪复背斜,由于有两条向上隆起的褶皱形成了以闸河为界“人”形的两列山丘。

  东列山脉,从萧县皇藏峪轿顶山开始到宿县符离止,为低山丘陵地貌,并向北延伸出境,山脉北高向南降低,至符离集骤然消失。山势较陡峻,岩石裸露,形成羊群地貌。一般海拔高度200—300米。沿宿州界,南起马桥乡龟山178.3米(光绪《宿县志》:相传唐代王绩曾在龟、蛇二山采药)、磨旗山178米位于马桥后周圩村东,俗称奶奶山,光绪《凤阳府志》:符离集以西古饶集附近有磨旗山,俗名磨石山,旧传刘邦名将樊哙曾在此屯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清光绪年间所立奶奶庙碑刻“磨旗山旧有碧霞宫,后有菩萨明楼,前有阎君两厢,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灵官、华祖诸殿阁。又有朝阳二洞,洞中有玄帝达摩,自汉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丰中遭兵燹,庙楹拆毁……神象倾颓……”。清光绪《宿州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捻军大战符离集,收磨旗山。捻军占据此山后,便安营扎寨,屯兵把守,切断清军粮道。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带领团练至高皇山,命奸细赵克常打入磨旗山,佯装助捻,里应外合,迫使捻军焚寨西走,转战于萧县、宿县、永城交界地。

  北卧虎山227米、迤西虎山158.2米、马桥东回龙山124.6米(回云山,俗名洞窝,故名),寺中有老猫洞(传说昔日毛遂居于此洞,故名毛洞。峰麓环绕,林木隐秀,有洞,曰回龙洞口,泉极甘冽,洞西有观音殿,求子甚验)。南郭寨山210.8米,迤北鹰山263.7米、高楼山247米。正北新蔡镇长山301.2米、大太王293.1米、小太王237.1米。

  蔡里平坦地带东侧的老龙脊、鹰山等9座山,山脊线与岩石走向、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一致。老龙脊位于蔡里东南5.5公里处,为北纬33°56′,东经116°54′。山底围3华里,最高山峰平顶山海拔362.9米,因山势起伏像老龙的脊背,故名。上有大方寺,传东汉时建。西北大麻子山305.3米、二麻子山315.2米,东北牛头山266.4米、馒顶山307.7米、蜡台子225.5米。在龙须湖北岸,与龙脊山相对的塔山240.2米,均属龙脊山山脉。又北尖山台孜260.2米,合徐高速公路南大黄山223.6米、茅山290.7米,至宿州境。

  中部山脉,东从闸河西到巴河,北从萧县黄包顶、官山至十里长山的诸阳山,为残丘地形,山脉走向近南北断续分布,或呈孤岛状。山势低矮,海拔高度60—300米,多由灰岩组成。南起濉溪县赵集的十里长山(南北绵延10华里,故名)。包括蔡山和盘龙山,最高海拔89.3米。南端诸阳山76.4米(《清史稿·凤阳府志》一名睢阳山,在睢水之阳,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侨置诸阳县,治所诸阳山下,即侨置之定陶故地。山坡东北孤山81.2米(古竹山,在古竹地,因名。后讹为孤处山)、石山、土山(光绪《凤阳府志》:宿州城西北五十里有石山,周围一里余,“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旧传为“飞来峰”。东北土山,纯土无石。东西长二里,在尚河集)、刁山101米、虎山83米、平山63米。

  烈山镇诸山向东北倾斜,山多佳气,望之去影潭潭的青龙山110.2米、雷山(清称邱疃山,《濉溪县志》:光绪《宿州志》记载,“陈涉墓在州西北邱疃山西麓,今名冢山头。”又载晚清恩贡邵心恒《在邱疃山陈隐王墓下作》诗一首,最后四句为“邱疃山下悲风紧,宿草离离半枯陨,烟云惨淡昼沈沈,当日精灵犹未泯。”可见当时墓葬仍存,而且保留比较完好。但是《汉书》却说“胜葬于砀,姑存疑”。今查该墓位于濉溪县城东南6公里处的冢山头,在青龙山南麓铁路桥南首)、三五山124米,过闸河,花山81.6米、檀山116.8米(山产檀,故名)。北烈山123.3米(炭山、新安山,借新安村之名。《濉溪县志》,据《朱氏家谱》记载,朱石寮的先辈由沛郡迁到江西婺源,旧属新安。明初其后裔朱信始居烈山之东,用“新安”命名村庄。光绪《宿州志》:在新安集,山西产煤,屡封屡开近石,裂山崩矣)。丰山101.5米(封赠山,又名封子山。《列仙传》:宁封子黄帝时为陶正掌火,能出五色烟,后积火自焚,随烟气上下,其遗骨葬此,故名。在宋疃集)、宁山,因山北麓有春秋齐国大司田(农官)宁戚之墓,故名。新蔡镇以北大山头(艾山)143.5米,花鼓山137.3米等5座山丘,均为半掩埋岛状残丘,山坡大多平缓,基石裸露。土型东南燕子山119米,化家湖(原华家湖、蔡里湖、土型湖)北驾子山156.8米,东北双顶山211.1米,西南尖山222.7米,东龙草峪234.6米,向东北折,沿与萧县界北上,杜集区石台镇境石箍道242.9米,狼窝山288.2米,西北黑石块311.3米,为此列最高山峰;梧北村东北马鞍山241.9米,萝卜山274米(铙钵山),至萧县境。

  《徐州府志》:又南五里逾河为铙钵山,又南为梧桐山(梧桐水出焉),山东为黑石山,两山之间为柿峪。又南为牛山,迤西为桃山、柿山。又南为大刁山,迤西为双顶山。又西南为拉蓝山(山西南为宿州界),此万山南西支也。

  西部山脉,属云龙山余脉,北起杜集区段园镇东北祁村,南止于相山区渠沟镇,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祁村西北义安山262.1米(《徐州市志》:古称大彭山,相传彭祖于此建大彭国)。苗山115.3米。西南经萧县,沿龙河,过萧濉新河,入市境。罗里山239.5米,西北为蒋程山,西南黄山(横山,有道西出,为平山口)216.6米、尖山214.4米(也称滂汪山)、郭庄以西方山243米(《州志》:在县南五十里,有王小仙洞),东南为高岳山。

  西南入相山区后黄里最高山峰相山342米(光绪《宿州志》:在相城乡,其脉自彭城蜿蜒而来,高五里,周二十里,称州古镇,为诸山之宗),上有古祠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重修祠宇。民国民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前黄里南鹰山276米(光绪《宿州志》:天马山距城七十里,麓曰磷石坡,在瞿沟集)。刘桥镇东北部山丘为相山西延部分,南北狭长,海拔275米。方庄有灵姥山。

  清光绪《宿州志》《旧志》:按诸山脉络,西北巨镇首曰相山,其北麓入萧县界,东接灵姥山,西接大寨山,西凤山,西南二里曰天马山,又二里曰丁公山,又三里曰程家山,抵睢水止。自相山而东南十三里曰炭山,又二里曰邱疃山,过睢水约十余里有石山、土山、古竹山。自邱疃山东折约十余里有史家山、封赠山、蒋山、虎山,又十余里有西刁山、蔡山、吉山、平山、诸阳山,青龙山正北诸山之大者曰龙脊山,自徐州云龙山迤逦而来,统名龙山。北约五里有鹰嘴山、观音顶,又南十余里曰塌山、壮坡山、广锭山、二虎山,接萧县界。又折而西约十余里有盆山、檀山,少西五里曰艾山,少东五里曰宁山,约十余里曰船山、鱼山,抵北股河止。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