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范围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北陷褶断带宿州凹断褶束。
(一)地层
境内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中的淮北小区范畴,为标准的北相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为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缺失中生界。
上元古界 震旦系下统徐淮群的九里桥组及四顶山组,其形成距今约8亿年,是境内最古老的地层,出露于濉溪县东北部的蛮顶山至老龙脊一带。岩性以砂质、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为主,产叠层石及各种藻类化石,出露厚度约170米。
古生界 据出露的地层及钻探资料证实,境内古生代地层除缺失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外,其余地层均存在。由老至新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除寒武系与下伏震旦系为超覆平行不整合接触,奥陶系与上覆的石炭系,下伏寒武系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各组、段均系连续沉积。
寒武系岩性均系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730~1101米。下统岩性为豹皮状灰岩,肝紫色页岩,含海绿石灰岩,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瘤状灰岩等,是大理石的产出层位,厚251~290米。中统岩性有长石石英粉砂岩、砂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是水泥用灰岩、熔剂白云岩的产出层位,厚322~488米。上统岩性有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状含海绿石灰岩、竹叶状灰岩、含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等,是水泥用灰岩、熔剂白云岩、大理石的产出层位,厚157~323米。本系以华北型三叶虫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门类繁多,除三叶虫外,还有头足类、笔石、腕足类、腹足类、软石螺、牙形石等。境内东部的蛮顶山一带和北部的滂汪山、相山一带有广泛的出露。
奥陶系在境内仅发育其下统及中统的下部。下统岩性有钙质页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含硅质结核灰岩、豹皮状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薄层状泥质白云质灰岩,是境内优质水泥用灰岩的主要产出层位,厚352~521米。中统岩性为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灰岩,厚34~41米。本系总厚386~562米,广泛出露于化(华)家湖附近和烈山、十里长山、相山西侧一带。生物群属华北类型,头足类以珠角石为主,还有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笔石层孔虫和牙形石等。
境内在奥陶系的古风化壳上仅沉积了上石炭统,总厚度138~156米。下部岩性为钙铝质粘土岩,含灰岩一层,含赤铁矿结核及夹铝土页岩,但其含铁量和铝、硅比值都偏低,未达到铁矿、铝土矿的工业指标,厚18~36米。上部岩性灰岩、砂岩、泥岩、炭质泥岩、薄煤层3~11层,煤层不稳定,大部分不可采,而且煤质差、含灰分高,厚120米左右。石炭系盛产蜓类、腕足类、植物等化石。本系除在渠沟以北至任井孜、大山头至王庄附近,化(华)家湖北侧有零星出露外,境内主要隐伏分布于平原地区。
二叠系分为下统和上统。下统是境内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盛产植物化石,主要隐伏分布于平原地区,仅在烈山至青龙山的西坡部分出露。下统为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两个组。下部山西组厚120米左右,一般含D、C两个煤组(D煤或称10煤),其中D煤组厚而稳定,分布甚广,为该区主要可采煤组。上部下石盒子组厚100米左右,含E、F、G、H4个煤组。其中F、G(或称8、7煤)煤组,层位稳定,厚度大,煤质好、低硫,为境内主要可采煤组。该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层铝土泥岩,厚一般6~8米,分布稳定,既是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也是良好的硬质耐火粘土矿产、陶瓷及造纸原料。该层铝土泥岩(硬质高岭土)经X衍射,差热、红外光谱、电镜分析鉴定,主要矿物成分高岭石,次为蒙脱石、水云母、菱铁矿、石英、金红石、针铁矿等。上统分为两个组,下部的上石盒子组,隐伏分布于闸河煤矿区、临涣煤矿区,厚560~630米。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含L(或称3)、M、N3个煤组,境内北部不发育,南部层位稳定,L煤层较好,为局部可采煤组。本组富含植物化石,上部为石千峰组、厚度大于800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砂岩互层,仅隐伏分布于境内南部的尤沟集至南坪一带。
新生界的下第三系,岩性为砖红色和浅灰色砾岩、砂岩、砂质页岩、泥岩,局部夹薄层石膏,呈不整合下伏地层之上,厚度变化较大,厚138~349米。地表无出露,隐伏分布于南部的大李家、海孜、南坪一带。上第三系至第四系,岩性以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呈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厚度变化较大,境内的东北部较薄,西南部较厚,最大厚度约500米。广泛分布于境内的平原地区。
(二)地质构造
淮北市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南缘,地槽封闭后,形成上元古界至上古生界的准地台沉积物。印支运动使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台褶带,燕山运动使台褶带更加复杂,并产生断裂构造,岩浆活动。
褶皱 北北东向I、Ⅱ级褶皱是纵贯南北的复背、向斜相间平行展布,自西向东有:蒋河至五沟向斜系。境内保存较好的有蒋河复向斜、百善向斜、五沟向斜。蒋河复向斜,轴向近南北,长达50多公里,区内仅有其南段,分布于钟楼、刘桥一带,全被新生界覆盖。核部开阔,两翼平缓,保存着完好的二叠系含煤岩系,次级褶皱发育。其最南端仰起端为刘桥一矿、刘桥二矿、钟楼煤矿、刘小庙煤矿和卧龙湖煤矿。百善向斜,位于百善集以北,大刘家断层以南,轴向近南北,并向西凸出呈月牙形。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最大6公里。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5度左右,属舒缓对称短轴向斜。核部为下石盒子组,百善煤矿位于该向斜之中。五沟向斜,位于童亭背斜之西南,五沟至界沟一带。轴向近北北西,长约15公里。核部为下石盒子组,两翼为山西组、石炭系,地层倾角一般10~20度。向斜中分布有界沟、五沟、袁店煤矿。
萧县至童亭背斜系,由于枢纽起伏及断层的分割错动,将萧县至童亭背斜系自然划分成萧县复背斜、徐楼背斜和童亭背斜。萧县复背斜,轴向北北东至南北向,略呈向NW凸出的弧形,长达45公里,境内仅有其南端,分布在相山的南北附近,核部为寒武系下统,两翼地层为中、上寒武统至石炭系,一般东翼较缓(15~50度),西翼较陡(50~80度),甚至倒转。徐楼背斜,为一隐伏背斜,分布于徐楼至楚庙一带,轴向北东,长约20公里,宽7公里。核部为奥陶系下统,西翼地层倾角25~30度,东翼倾角稍陡。核部有闪长玢岩体侵入,在其与奥陶系石灰岩的接触带形成了石楼中型铁矿床、双庄小型铁矿床和史小楼小型铁矿床。童亭背斜,隐伏分布于童亭至郭集一带,核部为奥陶系,四周由石炭、二叠系自然封闭。轴向近南北,稍偏北北西,南部向南东方向偏转,轴面近于直立,长约18公里。核部宽5公里,枢纽向南北倾伏,属短轴背斜,东翼倾角15~20度。两翼煤系地层发育,煤炭储量丰富,韩村、临涣、杨柳、童亭、张油坊、孙疃、任楼、许疃煤矿均在其中。
闸河至南坪向斜系主体划分为闸河复向斜、烈山至蔡山向斜、南坪向斜。闸河复向斜,西依萧县背斜,东部被蛮顶山复背斜所挤压,为一隐伏向斜,轴向北北东,长约48公里,宽约10公里。境内分布于沈庄煤矿至杨庄煤矿一带。向斜内次级褶皱发育,核部主要为上石盒子组构成。地层倾角较为平缓,一般为10~20度。本向斜勘探和开发程度很高,已投产有沈庄、袁庄、朔里、石台、岱河、张庄、朱庄等11对煤矿井。烈山至蔡山向斜,轴向北北东,核部为上石盒子组,两翼由下石盒子组至石炭系构成。地层倾角西翼10~20度,东翼较陡。向斜北段东翼被青龙山断层破坏,发育不完整。北端由于被近于东西向断层切割,自然地分为烈山向斜、蔡山向斜。轴向长约18.5公里,其中烈山向斜轴向长3.5公里。向斜内有烈山煤矿、赵楼煤矿、吉山煤矿、蔡山煤矿和陈桥煤矿。南坪向斜,位于宿北断裂以南,轴向近于南北,核部比较宽阔,由石千峰组构成,翼部由上石盒子组至山西组构成。枢纽南部昂起,而北部被二铺岩体所侵入破坏。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西翼与童亭背斜正常转换,而东翼被断层破坏,其内部赋存有丰富的煤炭。馒顶山复背斜轴向北北东,长约50公里,境内仅有其南段,出露分布于东部的北山、蔡里、马桥一带,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组成。核部位于馒顶山,由震旦系构成。该复背斜内水泥灰岩、白云岩、建筑石料储量丰富。
断裂 境内的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主要可归纳为2组体系:一组为东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以符离集断层为代表,它是淮北市境内最大、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条东西向断层,位于宿县以北符离集东西一线,长125公里,境内长45公里。断层性属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南,倾角较陡且东西变化较大,断距大于700米。因断层沿线两侧分布着许多闪长岩类岩体,故此断层应为导岩、导矿断层。第二组为北北东向断裂,是境内的主干断裂,东部多为北北东向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而西部多为正断层,成组出现,长短不一,成生的力学性质相同,如黄集断层组、刘桥断层组、萧县至相山断层组、南坪断层组等。另外,北西向、北东向小型断裂,规模较小,其力学性质较为复杂,断层性属多正断层或平推正断层。
(三)岩浆岩
境内未见喷出岩,侵入岩分布较广,一般规模较小,多以岩床、岩脉产出,少数呈岩株。除东北部有少量岩脉、岩床出露外,余者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
境内绝大多数侵入岩为燕山早期侵入岩。最大的三铺岩体,面积有50余平方公里。较大的岩体有邹楼、石楼、十里长山等岩体,其同位素年龄在128百万~174百万年间。岩性以闪长玢岩为主,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次之。闪长玢岩呈灰至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成分以中长石为主,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及石英。中长石呈自形至米自形,具环带状构造和清晰的聚片双晶,粒径一般为0.5~3毫米,基质为细晶至微晶结构,矿物成分由中长石、角闪石、钾长石及副矿物组成。闪长玢岩的各种主要矿物为:中长石75%~85%,角闪石5%~20%,石英0%~5%,钾长石0%~20%。其围岩多为寒武系、奥陶系。围岩常见大理石化、矽卡岩化。在接触带附近往往形成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铁矿床、铜金矿床。在濉溪县三铺地区有前常中型铜铁矿床、前常东中型铜铁矿床、陈庄小型铜铁矿床、刘楼西小型铜铁(金)矿床、三铺小型铜铁矿床、秦楼小型铜金矿床,杨桥孜铜金小矿。濉溪县徐楼矿区有石楼中型铁矿床、双庄小型铁矿床、史小楼小型铁矿床。濉溪县邹楼矿区有邹楼小型铁矿床,陈楼小型铁矿床。淮北市王场矿区有王场中型铁矿床,张院小型铁矿床。
燕山晚期侵入岩,仅发现有濉溪县后马场岩体,呈岩墙状侵入。岩墙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0度以上,长700米,宽100米。岩性较复杂,且具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黑云母闪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岩、橄长岩。围岩为奥陶系下统萧县组,在岩浆冷凝时,形成了岩浆溶离型铜镍矿床。
地貌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其主要类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一)山丘
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根据其展布方向及自然组合,可将其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山脉3部分。
东部山脉,从萧县皇藏峪轿顶山开始到宿县符离止,为低山丘陵地貌,并向北延伸出境,山脉北高向南降低,至符离集骤然消失。一般海拔高度200~300米,最高山峰老龙脊海拔362.9米。山势较陡峻,岩石裸露,常形成羊群地貌。
沿宿州界,南起马桥乡龟山178.3米,(《宿县志》:相传唐代王绩曾在龟、蛇二山采药),磨旗山178米,位于马桥后周圩村东,俗称奶奶山。(光绪《凤阳府志》:符离集以西古饶集附近有磨旗山,俗名磨石山,旧传刘邦名将樊哙曾在此屯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清光绪年间所立奶奶庙碑刻“磨旗山”。旧有碧霞宫,后有菩萨明楼,前有阎君两厢,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灵官、华祖诸殿阁。又有朝阳二洞,洞中有玄帝达摩,自汉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丰中遭兵燹,庙楹拆毁……神象倾颓……光绪《宿州志》:咸丰六年(1856年)捻军大战符离集,收磨旗山。捻军占据此山后,便安营扎寨,屯兵把守,切断清军粮道。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带领团练至高皇山,命奸细赵克常打入磨旗山,佯装助捻,里应外合,迫使捻军焚寨西走,转战于萧县、宿县、永城交界地。)北卧虎山227米、迤西虎山158.2米、马桥东回龙山124.6米(回云山,俗名洞窝,故名。)寺中有老猫洞(传说昔日毛遂居于此洞,故名毛洞。峰麓环绕,林木隐秀,有洞,曰回龙洞口,泉极甘洌,洞西有观音殿,求子甚验。)南郭寨山210.8米,迤北鹰山263.7米、高楼山247米。正北新蔡镇长山301.2米、大太王293.1米、小太王237.1米。蔡里平坦地带东侧的老龙脊、鹰山等9座山,山脊线与岩石走向、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一致。老龙脊位于蔡里东南5.5公里处,为北纬33°56′,东经116°54′。山底围3华里,最高山峰平顶山海拔362.9米,因山势起伏像老龙的脊背,故名。上有大方寺(又称芳岩寺),传东汉时建。西北大麻子山305.3米、二麻子山315.2米,东北牛头山266.4米、馒顶山307.7米、蜡台子225.5米。在龙须湖北岸,与龙脊山相对的塔山240.2米,均属龙脊山山脉。又北尖山台孜260.2米,合徐高速公路南大黄山223.6米、茅山290.7米,至宿州境。
中部山脉,东从闸河西到巴河,北从青龙山南至诸阳山,为残丘地形,山脉走向近南北断续分布,或呈孤岛状。山势低矮,海拔高度60~90米,多由灰岩组成。
南起濉溪县赵集的十里长山(南北绵延10华里),包括蔡山和盘龙山,最高海拔89.3米。南端诸阳山76.4米,(《清史稿·凤阳府志》一名睢阳山,在睢水之阳,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侨置诸阳县,治所诸阳山下,即侨置之定陶故地。山坡东北孤山81.2米(古竹山,在古竹地,因名。后讹为孤处山。)石山、土山(光绪《凤阳府志》:宿州城西北五十里有石山,周围一里余,“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旧传为“飞来峰”。东北土山,纯土无石。东西长二里,在尚河集。)、刁山101米、虎山83米、平山63米。烈山镇诸山向东北倾斜,山多佳气,望之去影潭潭的青龙山110.2米,雷山(清称邱疃山,《濉溪县志》、光绪《宿州志》记载,“陈涉墓在州西北邱疃山西麓,今名冢山头。”)、三五山124米,过闸河,花山81.6米、檀山116.8米。(山产檀,故名。)北烈山123.3米。(炭山、新安山,借新安村之名。《濉溪县志》:据《朱氏家谱》记载,朱石寮的先辈由沛郡迁到江西婺源,旧属新安。明初其后裔朱信始居烈山之东,用“新安”命名村庄。光绪《宿州志》:在新安集,山西产煤,屡封屡开,近石裂,山崩矣。)丰山101.5米。(封赠山,又名封子山。《列仙传》:宁封子黄帝时为陶正掌火,能出五色烟,后积火自焚,随烟气上下,其遗骨葬此,故名。在宋疃集。)宁山,因山北麓有春秋齐国大司田(农官)宁戚之墓,故名。新蔡镇以北大山头(艾山)143.5米,花鼓山137.3米等5座山丘,均为半掩埋岛状残丘,山坡大多平缓,基石裸露。土型东南燕子山119米,华家湖(原化家湖、蔡里湖、土型湖)北驾子山156.8米,东北双顶山211.1米,西南尖山222.7米,东龙草峪234.6米,向东北折,沿与萧县界北上,杜集区石台镇境石箍道242.9米,狼窝山288.2米,西北黑石块311.3米为此列最高山峰;梧北村东北马鞍山41.9米,萝卜山(铙钵山)274米,至萧县境。(《徐州府志》:又南五里逾河为铙钵山)又南为梧桐山,(梧桐水出焉)山东为黑石山,两山之间为柿峪。又南为牛山,迤西为桃山、柿山。又南为大刀山,迤西为双顶山。又西南为拉蓝山(山西南为宿州界),此万山南西支也。
西部山脉,北起萧县龙城镇东北祁村,南止于淮北市渠沟,自东北向西南延伸。主要山峰有:义安山、苗山、程蒋山、相山等。境内最高山峰相山,海拔342.8米。祁村西北义安山262.1米。(《徐州市志》:古称大彭山,相传彭祖于此建大彭国)苗山115.3米。西南经萧县,沿龙河,过萧濉新河,入淮北市境。罗里山239.5米,西北为蒋程山,西南黄山(横山,有道西出,为平山口。)216.6米、尖山214.4米、(也称滂汪山)郭庄以西方山243米,(《州志》:在县南五十里,有王小仙洞。)东南为高岳山。西南入相山区后黄里最高山峰相山342米,(光绪《宿州志》:在相城乡,其脉自彭城蜿蜒而来,高五里,周二十里,称州古镇,为诸山之宗。)上有古祠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茏,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前黄里南鹰山276米。(光绪《宿州志》:天马山距城七十里,麓曰磷石坡,在瞿沟集。)刘桥镇东北部山丘为相山西延部分,南北狭长,海拔275米。方庄有灵姥山。
(二)平原
境内除北、东部有少量山脉分布外,余者皆为一望无际的平原。其海拔高度23.5~32.4米,面积235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5%。以横贯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
黄泛冲积平原包括刘桥、相山、杜集、烈山、城关、马桥、百善、四铺、铁佛等地区,为黄泛冲积物覆盖,属冲积成因的堆积地形。区内土壤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丰富。
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包括双堆、南坪、孙疃、五沟、临涣等地区,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由于沉积较早,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沉积之初富含的碳酸钙被淋洗到底层,加上地下水的影响,形成不同形状的砂礓。该区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以砂礓黑土为主,地瘦、质差,但增产潜力大。
(三)湖洼地
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地区,全系耕地。该湖洼地的形成,是由于隋运河南岸决口所致。当隋堤南岸决口时,在决口处由于水流速度骤减,泥沙在其附近大量沉积,形成高于地面的“岭子地形”,而在两个岭子地形之间,便形成封闭型湖洼地。其特点是湖底带水性大,四周保水差。主要湖洼地有卧龙湖、叶刘湖、关家湖、尹湖、油榨湖、练干湖、陈大湖、运粮湖、邱湖、杨家湖、四平湖、孤山湖、雁鸣湖、时湖、百里湖、沈姜湖、南湖、小湖等。总面积为86.67平方公里。
(四)河流
淮北市境内河流为堆集型河流,河流多顺自然坡降平行贯穿,大部分为西北向东南流向。如南沱河、王引河、浍河、澥河等;少部分由北向南流向如龙岱河、闸河、萧濉新河等。境内排洪河道15条,全长377.7公里,分属濉河、南沱河(包括王引河)、新北沱河、浍河、澥河、北淝河等6个水系,其中濉河水系557.86平方公里,南沱河水系517平方公里,浍河水系1201平方公里,新北沱河水系85平方公里,澥河水系249平方公里,北淝河水系104.4平方公里,共2714.26平方公里。15条排水河道即濉河(也叫萧濉新河)、闸河、岱河、龙河、龙岱河、湘西河、洪碱河、巴河、王引河、新北沱河、南沱河、包河、浍河、澥河、北淝河。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河(沟)水骤涨、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因降水少、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老濉河、新濉河 濉河,古代大川,称睢水,鸿沟支流之一。古睢水故道春秋时源出河南陈留县西的蒗荡渠,东通相县,北转至萧县与获水相连。由相县向东并水一水,古称相水(古鸿沟)即濉河下游,通泗水入洪泽湖。时相城西通大梁,北达萧徐,东接泗淮,水道便利。清代之濉河源出砀山县黄河故道,南流经萧县、濉溪、宿县、灵璧、泗县,至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长290公里。时势推移,自宋以后,黄河泛滥,鸿沟淤废,终因水源短缺,河床紊乱,相县水运之利不存。今濉河上游有大沙河、湘西河、洪碱河三大支流,境内有龙岱河、闸河汇入。溪河在濉溪老城东面汇入濉河,与溪河相对的西流河汇入濉河,两河口东西相距不到200米。溪河集永城、夏邑、萧县、砀山之水,比降小,水势缓。西流河上接龙河、岱河,聚徐州西南山区之水,比降陡,水势猛,汛期洪峰到来时溪河水受顶托,经常倒灌成灾。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为错开溪河与西流河两水入濉之口,把溪河口堵死,使溪河水从水龙庙(今淮北卫校所在地)转折向南8里至孙庙,又转向东南,从黄桥村入濉河。并在濉河堤西300米处建1座放内水堵濉水的三孔闸。时因溪河两岸多已积涝成灾,问题仍未能解决。到清咸丰年间,南丁楼人翰林丁彦涛奏请朝廷,将溪河从孙庙改道向西,穿刘楼至帝子庙北,又转而向南汇入巴河(今王引河)。从此濉、溪两河分开,各成水系。1951年治理龙岱河时,将西流河(《水经注》:萧县箕谷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名。《魏书·地形志》:萧有谷水,当即此。)东头堵死,龙岱河之水不再经西流河入濉,而与下游烈山雷河接通,在陈路口汇入濉河。1958年冬,淮北煤田开发,将濉河改道,在渠沟至黄桥段开挖新河。瓦子口至黄桥一段称萧濉新河,境内后黄里至黄桥,渠沟堵坝至闸河口一段仍称濉河,长33.5公里。
相(湘)西河 相西河原名相西沟,是濉河支流,发源于萧县赵庄区九店,从渠沟镇黄里村汇入濉河。受益范围为渠沟镇的前、后黄里2个行政村。
闸河 闸河古名天然闸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徐州十八里屯废黄河南。南宋建关二年(1128年)因黄河下游南徙,明弘治七年(1494年)起黄河独流流经徐州夺泗夺淮期间,黄河分洪道之。据《行水金鉴》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为确保徐州的安全,及时降低黄河水位,分减黄水,建筑“王家山天然石闸1座,以泄黄涨,十八里屯东西两头,各建天然石闸1座。”东西两道泄洪沟,在虎山腰汇流,至毛场北入安徽省萧县境。闸下无河,黄水漫流而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闸下开河以除水患。即今之闸河,流经江苏铜山、萧县、淮北、宿县,入宿称股河,在王家闸口汇入濉河,全长72.36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流河、山河沟、姬沟、濉符大沟等。受益范围为杜集区石台镇,烈山区新蔡镇、宋疃镇、烈山镇等。
龙岱河 龙岱河是濉河支流,起源于萧县的龙河和岱河。龙河,清代称龙山河,源于徐州市睢宁中部黄河故道南堤,南经龙集至段园镇祁村、萧县,至段园孙土楼的刘庄北入市境。拦碱河为龙河支流,又名西姜河,发源于段园镇的姚楼东侧,河道北经姜场,南至石台镇姜大庄,故名,至石台镇蒋台湖汇入龙河。解河(沟)也是龙河支流,发源于江苏铜山县,流经段园镇北部,萧县龙城镇,于后黄桥,汇入龙河。岱河(岱山河)发源于铜山县南经萧县。龙河、岱河在任圩乡双庄汇流后称龙岱河,在宋疃镇陈路口汇入濉河,全长14.7公里,境内长3.4公里。1905年将岱河上游及大沙河从瓦子口截入新濉河,又将龙河上游丁里至瓦子口一段也截入萧濉新河。1959年冬因烈山煤矿采煤,龙岱河下段改道。改道段自濉符公路烈山桥下至青龙山南仍入老龙岱河。受益范围有杜集区段园镇、石台镇,烈山区宋疃镇、烈山镇。
洪碱河 洪碱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砀山县。上游有洪河及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后称洪碱河,全长19.15公里。在渠沟镇惠楼北汇入新濉河,境内长6.5公里。受益范围有濉溪县刘桥镇钟楼、渠沟镇土楼。
南沱河 南沱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官庙。流经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县、宿县、固镇、灵璧、泗县入五河县大安集沱湖,再经漴潼河入洪泽湖,而后入淮河。商丘称爱民沟,虞城称响河,永城称巴沟河,境内称巴河,1952年定名为南沱河。1968年对南沱河进行全线治理,在宿县戚岭子汇入新开挖的新汴河,南沱河变成新汴河的上游河段。受益范围有四铺、五铺、楚庙、丁楼、洪河头、铁佛、徐楼、龙桥、赵集、秦楼、古饶。
王引河 王引河是南沱河支流,发源于砀山县中许庄。上游支流有利民沟、大沙河、巴清河等,流经砀山、永城、萧县、濉溪。境内称溪河。明嘉靖以前,溪河经梁花园(今仲大庄北)至口子集(今濉溪镇)汇入濉河。明代治理濉河时将溪河口堵死,改由帝子庙入巴河。1949年冬,将溪河改道,从梁花园至帝子庙开挖1条新河,下游仍与巴河接通,取名为新溪河,长5.3公里, 1957年治淮委员会将帝子庙以上河段改名为王引河,帝子庙以下改称新北沱河。1957年冬,又将该河从孟口改道,向南至王庄入南沱河,以下河段纳入新北沱河。1964年春,废除王引河改道段及地下涵,堵死改道段北头,在孟口筑堤,扒开老王引河堵坝,河道复故。1965年春,从孟口至东新建沟口段进行疏浚。同时废除任圩闸、大秦闸,并把新北沱河在大秦闸上游1.1公里处堵死。从此王引河来水经东新建沟排入南沱河,东新建沟成了王引河的一部分。受益范围有张集、小城、刘桥、溪河、徐楼、龙桥、平山、赵集、古饶。
巴河 巴河又名南股河,在宿州称唐河,发源于濉溪县杨十楼北,是南沱河支流。经永城市赵王庄东进入濉溪县,流经潘刘庄、翟桥到秦桥入宿县。1951年治理南沱河时,在县境内的洪河头将巴河堵死,把上游截入洪河,翟桥以下改称新北沱河。今巴河,自洪河头开始至翟桥。1974年冬疏浚小运河时,使巴河西段来水与王引河改道段相通,排入南沱河。受益范围有溪河、王堰、小城、徐楼、洪河头。
浍河 浍河,古名浍水,是淮河支流。(《述异志》:“睢涣二水,谓之浍水。”《清史稿·地理志》:宿州南“涣水(误为澳水),一名 水。今名浍水。”《水经·淮河注》:“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起兵日,使葛婴下之。)自河南开封东分蒗荡渠水东南流,永城西故迹久。今浍河源于河南省商丘西北曹楼,流经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镇,至九湾入香涧湖与澥河汇流。浍河为天然河道,两岸无堤防,境内自古城至黄沟口长64公里。东至五河县汇入沱河后称漴潼河。经江苏峰山切岭入窑河,入洪泽湖,全长300公里。受益范围有半铺、南坪、蒋湖、太平、孙疃、童亭、韩村、高皇、沈圩、临涣、湖沟、祁集、朱庙、岳集、古城、陈楼、朱口等。
泡河 泡河是浍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谢集乡张祠堂村。流经商丘、虞城、亳州、永城、涡阳、濉溪,在临涣镇汇入浍河,全长175公里。受益范围有沈圩、湖沟、临涣、高皇。
新北沱河 新北沱河是淮河支流,汇入该河的大沟10条。新北沱河于1965年春在大秦闸上游堵死截源,从堵口至蔡桥成为濉溪县排内水的河道。受益范围有赵集、秦楼、古饶。
澥河 澥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濉溪县白沙镇潘庄西。经宿县、怀远、固镇到九湾与浍河汇流,经香涧湖、澥潼河流入洪泽湖。汇入澥河的大沟15条。受益范围糟坊、双堆、罗集、三和、芦沟、忠阳、任集、界沟、白沙。
北淝河 北淝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附近,流经亳州、涡阳、蒙城、濉溪、怀远、五河,在沫河口汇入淮河,全长226公里,成为濉溪县南端与怀远县分界河。1950年冬,将上游清宫集以上来水截入涡河。1954年在下游曹家畈筑拦河坝,另开淝澥引河(后改称新淝河),将淝水改入澥河。受益范围有濉溪县陈集。淮北市境河道长6公里。
(五)塌陷湖泊
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积水而形成湖泊,矿区人为地貌发生很大变化。至1992年年底,全市辖区内形成大小塌陷湖泊30余个,常年积水面积7.98平方公里,占总塌陷面积的38%,多年平均蓄水量为3040万立方米,占全市平均地表蓄水量的34.4%。
塌陷湖泊在闸河煤田相对集中,从市区北部的沈庄、袁庄矿经过岱河、石台、朔里、朱庄、张庄矿至杨庄、烈山矿,呈带状分布,并伴随煤炭开采,塌陷湖泊面积、深度逐年增大。在淮北矿区地下普遍有一层粘土隔水层,采煤塌陷区蓄水,对地下采煤并不造成危害。塌陷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污染少,适合鱼类生长。
作者:市地方志办公室内容保障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