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通讯员胡允) “今年的红薯一亩地能产三四千斤,红薯个大上粉量高,打出的红薯粉和粉条质地、口感、卖相都是极好的,老百姓有福了。”正在利民社区路边晾晒粉条的大婶说。
位于砀山县南端的薛楼园区,全园区四万多亩耕地,土壤疏松、土层深厚,适宜红薯生长种植,当地村民历来有种植红薯的习俗。每年到了秋收之后,就有村民把丰收的红薯进行清洗、打浆、沉淀、凉粉。待冬天气温低于零度,把制作好的粉条进行晾晒,晶莹剔透、丝带状的粉条悬挂在房前、路边的空地上,构成了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在砀山县薛楼园区也不乏有收购、生产红薯粉、粉条的加工点,回收贫困群众种植的红薯,吸引当地贫困劳动力在这里打工挣钱,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过去曾不起眼的小粉条变身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小“金条”。
责编:陈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