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通讯员李忠允)“真没想到,俺一个年近七十的老汉,还能摆脱这么贫困的生活,那是俺托了扶贫好政策的福啊!”近日,家住闫集镇郑集行政村的孙德民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与笔者攀谈起来。
脱贫户主孙德民(左一)在管理羊舍
今年67岁的王德民是郑集行政村孙小楼子自然村2016年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些年,孙德民一家是村里的特殊户,提起他,很多人都叹其可怜。孙德民夫妇都是勤劳能干的农民,因家人连环祸事致使家庭贫困。原本一家人其乐融融,2011年10月,儿子在南通务工时,因落架右下肢惨遭粉碎性骨折,医院给下了四块钢板,至今还没取出,失去劳动能力。而次年4月,妻子随建筑队施工时也不慎落架而腰脊断裂,给全家6口人的生产、生活蒙上了窘迫的阴影,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压的他和儿媳喘不过气来。“想办法尽快摆脱贫困,创造条件让两个幼年的孙子好好上学,照顾好伤残的老伴和儿子!”脱贫,就成了孙老汉的生活重心和奋斗目标。
孙德民妻子在公益岗劳动
2014年,郑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将孙德民一家纳入帮扶对象。如何有效地解决他家的困难,让其能自食其力,镇村干部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因贫施策,帮他想路子、出点子,积极解决难题。
2014年春,村总支书记王胜科,根据孙德民喜欢农作物种植的特点,为他申办了“萧县光宇家庭农场”,租给他30亩流转土地,聘请农艺师亲临指导,种植了大葱、白菜、萝卜、土豆、洋葱等蔬菜及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经济效益可观,初步改善了家庭生活。
2015年春,村、镇扶贫职能部门,为孙德民一家办理了四千元扶贫助农资金,利用这项资金,他家购买了3只优质生产母羊。老人家依靠勤劳的双手,精心饲养、野外放牧、捡拾农作物秸秆作饲料、优质公羊交配等一系列措施,养殖数量不断提高。至今,已生产了11胎乳羊,年养殖收入达上万年元,出售活羊19只,进一步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
脱贫不脱党的优惠政策。2016年,孙德民一家光荣脱贫后,仍然享受党的扶贫好政策。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看到孙德民伤残的妻子身体有所好转,就安排她做公益岗,每天骑上电三轮打扫公厕卫生,一个月能有700元的收入。
一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王艳下乡调研时,给孙德民发个红包,让他为上小学的孙子购买学习用品,他却回复道:“这个红包俺不能要,俺要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报答党恩!”
责编: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