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4000多年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留下极其丰富的馈赠。俯首皆是的秦砖汉瓦、巍峨的临涣城墙、柳孜沉船出土,斑驳的文化古迹,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化家湖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化家湖位于淮北市东部,距市区约15公里。传说化家湖市古代的“砚墨城”。20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时曾在湖南部挖出石块,上刻“砚墨城南关”。据老人回忆说旧时有石板路通湖中,可能是古街道。化家湖湖光山色、蓝天白云、风景秀美、文化内涵厚重。据勘察,化家湖属新石器晚期遗址文化,20世纪80年代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姬墓】 共姬墓俗称“皇姑墓”。“共姬墓”是处很有名声的历史文化古迹,不但在当地很多人知晓,即使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在其著作《水经注》中对该墓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共姬原名伯姬,是鲁宣公之女,鲁成公的妹妹,公元前582年,嫁给宋国共公,故名“共姬”。共姬墓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坐落在横穿淮北市区淮海路西端,北枕相山西脉,南望百里绿野,其地势之超绝,正是古代帝王后妃理想的墓葬之处。墓丘周长400米,坡长60米,占地面积十余亩,原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清“周宋共姬墓”两块石碑,只可惜,墓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损毁,如今只剩下“共姬墓”三个字仍留存于世。2004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墓葬结构及墓字石的书体考证,一说此墓为汉代大型墓葬,并非共姬墓,但另一说也可能为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1966年发现带有“吕朱笔”、“看皿宋石”、“山阳玉敬”等墓字石5块。1968年2月14~16日发现有“国王季”、“山阳”、“梧李高”、“山阳文小”、“鱼目”等墓字石8块。1975年7月4日相山公社文化站在西城大队农民家中发现“山阳荫伯子”、“砀张石”、“文阳”、“山阳斋文石”、“郡戌式张沛石”、“杨田伯”、“山”、“国王季”、“须陈”、“文阳”、‘伯子”等墓字石21块。1979年6月发现“单父胡元”、“万馀□种”2块墓字石。墓字石的发现,对研究古相城的历史及我国书体的演变和汉字的简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可惜至今幸存者无几。
据说,公元前543年夏,宋宫中夜间起火。宫人劝共姬避开。而共姬却拘守礼法,认为“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然而,当时“傅”在,“母”不在,为等“母”到来,共姬迟迟不肯离开,最终葬身火海。在那时,共姬的做法大受各诸侯国褒奖,并且被奉为坚守礼法的典范载入国史。但在今天看来,共姬一味拘礼,不懂变通,终致丧命的做法,实在是愚昧极了。然共姬墓经历无数变迁,仍旧“岿然独存”,这大概是后人对共姬的同情怜爱,为她的陵墓求得了一份安宁。
【子张墓和申详墓】 颛孙子张,名师,字子张,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名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得孔子真传,是众弟子中成就突出的代表之一。公元前479年孔子殁,子张服丧三年后离开鲁国,但因久居于外,不便再回故园,于是在春秋末年将家迁来萧县城南30里的堀坊村,即今淮北市朔里镇西北四里余的刘屯。该村村头有子张及其子申详墓,墓园占地约1.2顷,有围墙、祠堂,园内多树;子张墓居中,据《堀坊志》记载“墓高丈余,为三进三出的院子,前有牌坊,分前厅,大殿,后殿规模宏大,雕刻精细,富丽堂皇。石犬、石人、石马,碑刻,后淤积与地下”。其右前方为申详墓,较小。可惜这一重要文化古迹在那“十年浩劫”中被完全摧毁,夷为平地。现今石台镇学田三姓庄有若干以颛孙为姓的家族,即子张的后裔。当时的子张墓恢宏如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博学之人的敬重,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淮北汉墓群】 古城汉墓 为东汉晚期墓葬,坐落在铁佛镇古城村。墓葬高出地表10米,现有封土总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共有东西两个墓葬,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两个墓葬的券门相通,风格相异,一个墓葬为石梁框架结构,其上用砖做拱顶,呈覆斗形番顶结构,共十二室十四个单元,结构复杂,石梁上皆有雕画,手法为浮雕、刻线等,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还有开明兽、麒麟、天禄、三足鸟等珍禽异兽,瑞兽之间,相戏相搏,栩栩如生。另一墓葬,有六间墓室,砖石结构,皆为砖券,砖壁上发现有“元和五年”的字样,大青砖铺底,同为番顶,石刻相似,梁上雕画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点将台汉墓 位于淮北市方顶社区。光绪《宿州志》载:“相王城东有方顶村,上下土台十余座,相传春秋时襄公会盟之所”。民间则传说当年汉朝开国大将韩信曾在这些土台上点兵点将,号令千军,因此得名“点将台”。淮北市建市后,保存下来的仅有三座土台。经文物部门实地考察证实为汉代墓葬。每座墓葬占地约1000平方米,高约6-7米。墓葬出土有铜缕玉衣片等珍贵文物。19988年,被列为淮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北市还有刘窟古墓群、将军墓、双垅孜汉墓群、常家古堆汉墓等等几处汉墓群。
【临涣土城遗址】 临涣土城位于临涣集,环临涣集一周,近似于一个正方形,整个城郭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6万多平方米。该土城南临浍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坦耕地。街道和村落大部分集结于土城东南部的浍河北岸,岸边有三个突出高地,其中以观星台最大。
临涣土城历史悠久,城垣上有古代的烽火台,均高出城垣3米左右。城垣四周还有望角台。城北有一条长约1500米的护城河,城南以天然的浍河做屏障。古城内外原有许多名胜古迹。城内先前有一座南阁,是古城的南城楼,也曾显赫一时,南阁飞檐翘角,高耸平原,每当朝霞或夕阳之时,云霭缭绕,金碧辉煌,宛如一座十分美丽的蓬莱仙宫,临涣古城废后,城郭残缺,唯南阁巍然独立,颇为壮观,但终因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的历史变迁,昔日的土城已面目全非,城内建筑物几乎全部坍塌,南阁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殆尽,城郭残缺不全,虽然如此,承载着临涣历史的土城遗址依然巍峨存在,残缺中仍可见它往日的雄伟壮观。
【桓君山藏书处遗址】 桓君山藏书处原是桓谭起居讲学的地方,桓谭是相山地区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该遗址原位于淮北火车站南,城里蔬菜乡的菜地里。现仅存明崇祯年间,任文石所立碑记:“桓君山藏书处”。碑全高约1.95米,露出地面高为60厘米,宽40厘米,厚33厘米。
桓谭是我国历史上坚持真理的进步思想家,文字成就显著,生前在此讲学颇负盛名,前来向他讨教学问的人很多,如今若不经意走近此处,似乎仍能听到抑扬顿挫的吟诗声和风吹书页的脆响。桓君山藏书处遗址虽仅存一块石碑来铭记桓谭生前琐事,但他的一生抱负和进步思想却是留给后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柳孜运河遗址】 柳孜镇,位于濉溪县百善镇西,省道宿永公路穿街而过。柳孜镇始建于东汉,因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横穿该镇,这里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逐渐繁荣,“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后因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积,商路不复畅通,柳孜镇也一并衰落下来。
1999年春夏之交,宿州至永城濉溪段的一次公路拓宽工程中,这座被隐藏了上百年之久的古镇横空出世,后经批准,5月4日,由省、市、县三级考古人员组成的发掘队进驻柳孜集,经过长达半年的勘探考察,共发掘出完整的石构台体1座、唐船8艘。大批唐宋名窑瓷器、钱币、铁器、石器等,其中瓷器的品种最多,有青、黄、白、黑、白底黑花。外黑或酱,内白等许多釉色,一般釉质较粗,少数青、白釉较细。瓷胎多为较粗的泛黄或灰色胎,少数白瓷胎洁白细腻。从瓷器釉色的造型辨认,有寿州窑、萧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越窑、钧窑等隋唐时期的窑口。遗址中出土的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实属罕见,为研究唐宋陶瓷业的主产、远销、外销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一千年来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填补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为研究中国古运河找到突破点。由此,“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柳孜运河遗址进行二期考古发掘,发现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层,运河北侧宋代石桥墩、金代跨河驿道和宋代“木岸狭河”等重要遗存,出土残木船1条。以及大量陶瓷器、石器、钱币等。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淮北市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濉溪老城石板街】 濉溪口居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听三省”的说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就是京广杂货集散中心,但因濉溪原是土城建筑,加上商贾往来,整条街道呈现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的脏污状态,后来,一位叫吴香圃的绅士,他倡议废土城建砖城,附设东西南北四城楼,皆砖木结构。城内建有阁楼四座,厦子门八座,全部倚街而建,濉溪城遂成规模。到民国初年,另外一位绅士周俊哲提议用青色瓦子石重铺街道。先沿街量户筹资,再招募能工巧匠,在东起文昌阁西至武圣街南头之间,同时动工。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动用民工千余人,牛车数百辆,用料上万方,历时数月铺就而成。自此,一条全长一千米,宽五米,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南头的老城石板街诞生了,此后,集市贸易更加繁荣。沿街两旁,杂货店铺,米市粮行,布店染坊,酒肆茶社,鳞次栉比,整条街道铺面宽敞,店号鲜明,货物齐全,服务周到,商贾云集,顾客盈门。私人商铺尤善经营,大多是“前店后坊”,沿街挂有各色招牌的商号多达数十家,店内货物堆积,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各色家具,琳琅满目,昼夜营业,所以,有“口子不集——常市(常事)”的说法。此外,从这条街上走出去的古城饮食名点,远近驰名,如王家冰糖肘子、张家大盘辣子鸡、王桥麻婆豆腐、丁家壮馍,最出名的当属濉溪口子酒,酒香纯正,口碑极佳,从外乡争来沽酒的人络绎不绝。石板街的昔日繁华人人称羡。
然好景终有时,到抗日战争期间,石板街遭日本侵略军焚烧,淮海战役,又遇国民党飞机轰炸。1950年濉溪县政府成立后,多次拨款修复石板街,使其恢复往日面貌。后不料十年“文革”,好不容易重建的石板街,再遭劫难,各种神庙、楼阁、牌坊被毁,古迹文物消失殆尽,石板街从那以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20世纪70年代后期,政党机关、学校团体、工商企业因煤炭开采形成塌陷,陆续迁往新城,石板街日趋萧条。如今,宁静古老的濉溪旧城仍然矗立,青石铺砌的石板街,光滑如镜,在现代文明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濉溪老城石板街现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此种身份纪念石板街往日的点点滴滴。
【相城故址】 位于相山南麓,明清之际城墙还断断续续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存部分遗迹,1963年文物普查时,遗留的部分城墙清晰可辨均为夯土筑成。底部宽60~70米,高2.5米,城廓西北缺角。在相山故城的东北,南城墙加西城墙上曾出土楚国货币(裤形,铭文为“殊布当忻”)、战国铜短剑、铜碳等文物。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新城市的建设,古城墙残迹已荡然无存。
古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范围;北城墙东段,由花园路与民生路交点向东约700米,西段由花园路与淮海路南侧交点向西约1000米至濉溪路;东城墙由矿工总医院西侧向南经交通局至铁路南,长约1150米;西城墙由淮海路南侧沿濉溪路至海宫路,长约800米;南城墙由海宫路向东延伸,长约1700米。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内城位于外城东北角突出部,其范围:东起闸河路,西至新华巷,长约500米;北起民生路,南至古城路,长约600米。
【石山孜古文化遗址】 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今位于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紧傍石山西北,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60米,文化层厚约2米。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和红烧土,手制陶纺轮,大量锥形鼎足及陶片。其中鼎足最长者为11.8厘米,直径4.3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重点调查。1987年会同淮北市、濉溪县文物部门进行了首次试掘。开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除出土大量陶片、器足外,还出土了陶拍、陶饼、陶质器座、器底、器耳、器把、石斧、石折、石器坯料、角椎、角叉、蚌刀、骨质靴形器等。可辨别的陶器有钵、鼎、罐、盒、杯、盅等,其中有一完整炊器。陶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皮陶,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其次为划纹、戳纹、刺点纹、手掐纹、凹弦纹、指甲纹等。陶器最显著特点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该遗址文化层厚,面积大,时代早,内涵较为丰富,受中原和长江流域诸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有其自身显著特点;或可代表淮北地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文化性质将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马援墓】 位于相城西南1公里处,占地约2亩,属相山区蔬菜乡渠沟村的苹果园。东靠磷肥厂,西邻渠沟菜地,南北依傍渠沟酒精厂。该墓地表土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掉,地面遗物有绳纹瓦片、子母砖。马援系陕西茂陵人,汉伏波将军,卒于军中,何故葬于此,待考。合校《水经注?睢水》载:睢水东迳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伏波将军墓)。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
【将军墓】 位于孟山路与古城路交叉口,市文化局院内。墓直径为30米,高3米。兴建化粪池时,发现耳室,出土墓砖为长方形、梯形两种,灰色,重达20余斤。原有“将军墓碑”,今无存。
【水牛墓】 位于市动物园里,北靠小兽房,南有金鱼馆,东靠游园路,西靠围墙。墓高10米,直径40米,南面有石阶,墓顶围有石砌的挡土墙遗迹。墓上有汉砖,长40厘米、宽22厘米、厚6厘米、无纹饰。50年代墓南还立有“水牛墓”字样石碑,今无存。何人何时墓葬待考。
【点将台】 位于相城东市百货公司危险品仓库院内。点将台原有3个,由西向东编号为M1、M2、M3,经查为汉墓。M1与M2,1976年因筑淮北发电厂的铁路需用土被发掘。M3为现存的1个,该墓占地近1000平方米,现存高度7~8米,它是现存的大型墓葬之一。
【凤凰山南麓墓群】 位于古相城西南约1公里的凤凰山南坡。过去在此处,渠沟村农民开荒经常发现汉墓。当地的农民家至今还存带有石刻画像的古墓石门,经鉴定为汉墓画像石刻。故该处为汉墓群,面积约有150亩。
【刘窑古墓群】 位于杜集区坡里乡刘窑村西北鲤鱼山东坡。东靠岱河,占地75亩,刘窑窑厂在此取土烧砖,经常发现古墓的砖石和墓穴。初步鉴定为汉代一大型汉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