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会•协会 商会•协会

灵璧县朱集乡红旗村农民张计准:昔日“包工头” 如今“蘑菇王”发布时间:2021-01-25    文章来源:

  安徽网视讯 从一个不曾涉足农业领域的“门外汉”,到如今菌菇种植行业内的“佼佼者”,短短几年时间,张计准完成了从昔日“包工头”到今日“蘑菇大王”的华丽蜕变。如今,44岁的张计准不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共同致富,实现了人生价值。他就是灵璧县朱集乡红旗村返乡创业农民张计准。

下载.jpg

  1月24日,走进灵璧县朱集乡红旗村润泽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只见4排16个高质量高标准菇棚排列整齐,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壮观。进入大棚里看到,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从菇床上悄悄地探出了头,五六个菇农正在采摘,她们动作娴熟,往下一摁,轻轻一扭,小小的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放到了篮子里。

  “现在市场行情比较好,蘑菇比较“抢手”,每天采摘的双孢菇有2000多斤,刚采摘下来就被客商拉走了,销售收入7000多元。早些时候16个菇棚最高峰时每天可采摘蘑菇10吨左右,远销上海、苏州、常州、温州、海门等地,收入十分可观”,现年44岁的张计准高兴地说。

  “前些年常年在苏州务工,大都是建筑工地活儿。虽然一年能挣不少钱,但是长久漂泊在外,终究没有归属感。加上如今乡村振兴,家乡政策好,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为创业提供了条件。”张计准感慨地说。

  说起如何返乡创业种植蘑菇,温文尔雅的张计准扶了扶眼镜,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盒子”。

  1995年,怀揣致富梦的张计准选择到令人向往的北京打工,从事保安工作。打了两年工回家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张计准决定不再外出,先后办起了养鸡场和养猪场。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加之养殖市场行情低迷,最后养殖以失败告终,另欠外债一万多元。2001年,张计准南下苏州打工,在一家建筑工地干起小工,干了几年后,张计准发现“商机”,自己成立了建筑工程队,当上了老板。

  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苏州虽好,却不是我梦想的地方,我的根在家乡”,张计准充满深情地说。

  2017年底,张计准毅然放弃“挣大钱”机遇,把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转化为资本,返乡创业发展。其实对于返乡创业发展食用菌计划,张计准早就“胸有成竹”,做足了“功课”。他先后赴河南夏邑、福建福州、江苏睢宁等地食用菌公司考察学习技术,虚心向市、县农业专家请教。还没日没夜的泡在大棚内,给双孢菇保暖、通风。后又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为研发推广食用菌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经过张计准紧张运筹,占地40亩的润泽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式建立。先期建设的八个大棚投资120万元,于2019年6月建成投产;后期建设的八个钢构大棚投资310万元,于2020年8月建成投产,包括附属设施70万元,总投资500余万元。

  “这两年种植蘑菇一直都很好,大棚一平方能出菇30—40斤。价格也不错,平均每斤3.5元左右。整体来说一个大棚能赚10万元,除掉工人工资和开支能赚到5万;另外巧补时间空档发展草菇种植,每棚也能赚到5万元,一年两茬双孢菇和草菇能赚到10万元,还是相当不错的”。张计准扳着指头算起了收入账。

  “目前在我公司务工的群众有40多人,其中贫困户18人,每月工资2000余元,一年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张计准说。

  来自红旗村亢家组贫困户亢敏高兴地说:“俺在大棚里面干活,不光一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工资收入,另外俺把俺家土地入股到公司,每年还有一万元的收入呢。张老板人好实在,主动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非常不错”。

  张计准带头致富后不忘乡亲,积极反哺家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2019年春节前,为丰富活跃红旗村群众文化生活,张计准向“乡村春晚”捐款3000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计准积极向疫情防控一线捐赠方便面、绿茶等价值5000元的物资;2020年10月,向朱集乡第七个全国“扶贫日”捐款3000元,彰显了人间大爱和高尚情怀。 (通讯员 马东义)


责编:文瑾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