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故里
赵孝,字长平,汉朝沛国蕲县人。蕲县,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墉桥区蕲县镇。赵孝故里就是今天蕲县镇政府所在地东三里许。
蕲县在今墉桥区政府所在地南40里,古地,周朝末年属楚国,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设蕲县,汉朝时蕲县属沛郡,王莽篡位后,改蕲县为蕲城,东汉隶属沛国,曹操建魏国,改蕲县为樵郡,魏属汝阴郡,晋初属谯郡,南朝刘宋设谯郡,北齐改为北谯郡,南梁改为谯州蕲城郡,北朝东魏改为南兖州谯郡,北高齐在此设仁州,分置龙亢郡,隋朝初废除郡,大业初废州,复为蕲县。唐朝高宗时,谷阳县并入蕲县,元和间划归宿州,蕲县废除。
赵孝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赵晋,王莽建新朝时,封为田禾将军,同时封赵孝为郎官。赵孝为官廉洁,作风正派。有一天,赵孝从长安回家,身穿白衣,脚穿步鞋,担挑独行,想到邮亭打尖。邮亭亭长听说赵孝要来,便预先准备酒肉饭食,在路边等候。不一会,赵孝到了,有意不通姓名,亭长不认识赵孝,不让他进城。亭长问:
“听说田禾将军之子赵孝从长安来,不知什么时候到?”
赵孝说:
“大概快了吧。您找他有什么事吗?”
“我想请他吃饭。”
“那么,我走了几天的路了,又渴又饿,能不能让我吃上您一顿饭?”“不能。”
“为什么?”“因为您不是官。”于是,赵孝没有停下来就走了。赵孝为人义气。当时王莽暴政,盗贼蜂起,天下大乱。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赵孝的弟弟赵礼被盗贼掠去,赵孝为救弟弟,把自己绑上到盗贼所居之处,对盗贼说:
“弟弟赵礼身瘦,不如我肥胖,请你们烹我吧。”
盗贼被赵孝的义气所感动,立刻释放了赵礼。盗贼对赵孝说:
“你回去,要给我们送粮食来。”
赵孝答应了。回来后,赵孝到处没弄到粮食,又回到盗贼处,对盗贼说:
“弄不到粮米,还是烹我吧。”
盗贼不忍心,又把赵孝放了。乡里人都称赵孝义气、勇敢、守信。官府的州郡出榜表扬了他。从此赵孝誉满乡里。
东汉永平中年,赵孝被推荐为孝廉,汉明帝听说他是个贤人,下诏拜他为谏议大夫,既而升迁侍郎,不久又升乐卫尉。为表彰赵孝,汉明帝又下诏封他的弟弟赵礼为御史中丞,赵礼性行谦恭,很像赵孝。史载:
“明帝嘉奖其兄弟笃行,欲显示其崇爱,诏十月一就卫尉府,大官送供具,令兄弟相对尽
欢。”数年后,赵礼病死,汉明帝令赵孝从官属送丧归葬。又数年后,明帝以卫尉赐赵孝回蕲县。赵孝老死家中。后人有诗单赞赵孝曰:
“步行蕲东门,荒原多右木。人言赵长平,曾次结茅庐。缅公笃孔怀,里称好叔伯。匪贼出山东,焚掠搜穷谷。食弟孝争肥,虎口全骨肉。慨想凡今人,谁如我同父。读诗悲角弓,阋墙何簇簇。安得千长平,起以抵玩俗。”
探花府与林官庄
小时侯就听老人们讲林探花,说林探花身长八尺,虎背熊腰,力能抗鼎,使一口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铜刀,力敌关云长,有万夫不挡之勇。还说林探花的祖坟埋得好,林探花是黑虎转世,他叔父是白虎转世。本来是可以出两名探花的,但由于林家得罪了一位风水先生,在林家祖坟上使了手脚,结果在一次劳动中,白虎由于劳累现了原形,被林探花一抓钩扒死,结果就剩下林探花一只虎了。传说归传说,探花府确实存在。
宿州城北去,靠近徐州境界,有乡名曰杨庄,境内有一庄名为林官庄,探花府就座落在庄西头。据老人们回忆,探花府占地三百六十亩,为清代木结构庄园式建筑群,座北朝南,仿照京城武官府邸式样,长方形,四周有护城河,分四门,各门都有吊桥,南门为正门,进门为佃户居住区,接着是练武场,拴马柱,上马柱,门前有旗杆四个,火炮八门。居住区有房屋三百多间,房屋高大,雕梁画柱,雕刻精细,园内珍宝甚多,多为皇帝御赐。门分几等,什么样的官职进什么门,佃户与百姓只走偏门。宅内有住兵房,有林探花习武时所用铜刀三把,最轻的为九十斤,重的为一百八十斤,后面为花园,再后面为护院墙和护院河;东西院墙内为佃户,西部为跑马场。抗日战争前,林官庄逢集,三天一集,每逢这时林家的后人便把大炮及御赐之物抬出来展览,以示林探花的威风及林家的荣耀。抗日战争期间,大炮及御赐之物被日本鬼子抢窃一空,许多房屋也被毁。“文革”期间,府邸被当作粮站。由于无人管理,加之盗贼偷窃,探花府被破坏殆尽,如今只有房屋八十六间,而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不采取得当的措施,一座古典建筑奇葩将毁于一旦。
林官庄来历也很有些传奇,原来这里是黄河水在海潮的冲击下而形成的平原,本来是荒芜人烟,明朝时来了一户林姓落户于此,后来便相继来了一些他姓在此落户,因为以林姓为先,所以取名为林庄。清朝嘉庆年间,林姓出了一大官,三鼎甲探花,遂建探花府。府前终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人升官,全族人都神气起来,惹怒了四乡八邻,人们蔑称他们为“林官庄”人。本是贬称,但久而久之,却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庄名。
林探花名叫林方标,《宿县志》载“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武探花。历任甘肃甘州提标、城守参将,并差赴新疆塔尔巴哈台屯防。道光时调往浙江衢州镇总兵,兼署浙江省提督。后因老告退,病卒。”林方标武科名列三鼎甲之一。封建王朝时,三鼎甲指:状元、榜眼、探花,必须是皇帝亲点。林方标奉诏随主考官到金銮殿,首试是拿“志石”。可林方标在拿志石时,偶然失手,但他力大,就在“志石”脱手尚未落地时,从空抓住,旋即举起,神色泰然。皇帝大喜,随口称赞“虎力”,并亲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事过境迁,探花府门前虽没有当年的车水马龙,但探花府第却依然存在,剩余的八十六间房屋,虽然是满目疮痍,但细看仍是青砖合瓦,飞檐凌空,从某种程度上还留有林探花的余威,为宿州市的旅游业添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风采。
东林草堂
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当地人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公元72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公元781年,因父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兼徐泗观察判官而迁居符离县,幼年的白居易便住进了东林草堂。公元787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在“濉南古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律《赋得古园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抱着“名人推荐入仕宦之途”的想法,携作品入长安,进谒权贵。通过熟人介绍,他见到了名人顾况。《归田诗话》卷上云:“白乐天少时以诗谒顾况。况见其名,戏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阅其诗,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才如此,居也不难。’”果因其诗而名扬四海。但因多种原因,白居易取仕未果,又回到符离,在东林草堂笃学,同符离名士张彻、贾握中相互勉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或同挈友吟于草堂之内,或伴僧侣游于高山之上,或驾小舟荡于陴湖之中。在《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赚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写到:“秋灯夜写连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公元794年,父亲病逝,白居易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于公元799年再次赴长安求职。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公元802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803年,回符离搬家,辞别生活二十多年的东林草堂。
白居易在东林草堂生活了22年,幼年读书时,同刘五、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经常泛陴湖,留恋流沟寺,登五里山。流沟寺写下了“惟有流沟天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五里山写下了“五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公元788年,他从襄阳葬父回符离,看到东林草堂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白居易一生颠沛流离,做过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符离及东林草堂。在他53岁时,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途经汴河路宿州墉桥时,写下了《墉桥旧业》,“别业墉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经路,交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对他女友湘灵,感情颇深,写诗寄给她,“泪眼凌空陈不流,每经高处必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在《潜离别》中为湘灵写到“深笼野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天后期。”他从符离迁移小弟幼文坟墓到山西渭河,在安葬祭中文写到“昔权葬尔,濉古南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在祭符离六兄写到“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符离东偏。其地则尔,其别终天。”可见他一生对符离及东林草堂的眷恋。
如今,符离犹在,东林草堂遗址犹存,濉水长流,唐河卧波,只是少了白居易的足迹及笑容。但多了白居易的诗歌,在符离、东林草堂,到处都能听到他那不朽的诗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神奇皇殿湖
夹沟北去,有块平整土地,人称皇殿湖。
皇殿湖方圆二十多里地,有二郎寺、御桥、御路、御井等地方,有誉满全国的大紫红芋,更神奇的是:至今皇殿湖的蛤蟆只鼓肚,却叫不出声。老百姓说这一切都是明成祖燕王朱棣造成的。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既而怀疑朱棣不是他的亲生子,而是陈友谅的儿子,因为朱棣的母亲曾经是陈友谅的妃子。于是想加害朱棣,但苦于没理由,就借匈奴造反为名,给朱棣老人老马老刀枪五百人,令其北征。朱棣知道朱元璋的用意,但皇命难违,只好带领人马离开南京北进。
人马到了长江,正是阴历的六月份。明成祖苦于无船渡江,便对其左右说:“派个人去看看,看长江可结冰吗。”
于是一人前往,回来说,长江波浪滔天,没有结冰。明成祖大怒说:
“胡扯!拉出去砍了。再派一人去看看。”
于是又派一人。这人回来说,长江确实没上冻。明成祖又大怒,说:
“砍了!再派一人。”
于是又派第三人。这人到了长江,亲见长江波浪滚滚,哪里有一点冰的迹象呐。他想:如果我说没结冰,非杀头不可。我家里有八十老母谁来抚养?我不如说结冰了,骗过一会是一会,兴许能逃过这一劫。于是他说:
“禀告主公,长江里结冰了,从东到西都冻实了。”
明成祖大喜,说:
“奖五十金!”
这人得了五十金,瞅个空逃离了军队。
明成祖到了长江一看,果然长江结了冰,而且两边冻得实实的。明成祖命令部队过江。队伍过江后,大将李志超说:
“主公慢走,你看。”
明成祖回头一看,见长江里血染碧水,一股血腥味。原来长江里并没有结冰,是江里的鱼、鳖、虾、蟹并在一起,把他们驮过去的。明成祖非常感慨,说道:
“五百年后大小都给你们封个官。”
人马继续前进,当大队人马走到夹沟的十里青山时,朱棣忽然听到一种声音在叫,“禁!禁!”回头看时,什么都没有,只见一群鸟在空中盘旋,既而远飞了。朱棣没把它们当回事,令部队继续前进。约莫走了一箭之地,空中又来了一群鸟,对着朱棣又发出“禁!禁!”的叫声,其声之急,其调之哀,令朱棣毛骨悚然。朱棣令部队原地休息,立即派人前去打探,不一时,探子来报:前面有山挡路,山名为擒龙山。朱棣听了心中盘算:山名太忌讳,往前走恐有不利。见这里山清水秀,朱棣决定把部队驻扎于此,自己住在与此不远的二郎寺。时值六月,暴雨如注,四周山洪一泻而来。朱棣亲率将士,组织百姓排洪、建桥、筑路,并让士兵摆成一字长蛇阵,从夹沟巴山运土。在皇殿湖中央垫了数十亩地,扎下兵营,筑起临时宫殿。
从此朱棣便招兵买马,聚草存粮。朱棣学着东晋的祖逖,闻鸡起舞,每天练剑于二郎寺前的银杏树下。由于朱棣勤于政务,励精图治,当地连年丰收,据老年人说:马下双驹,麦挑二脐,八十岁的老太婆都怀孕生子。几年后朱棣兵强马壮,队伍随着壮大起来,浩浩荡荡地开往北平,一举平定了北方。接着又南下逼走了建文帝,当上了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年号永乐,谥号明成祖。
朱棣走了,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御桥,即皇帝走过的桥;御路,即皇帝走过的路;御井,即皇帝用过的井;蛤蟆只鼓肚叫不出声,是朱棣怕影响他读书,而不让它们叫出声;夹沟的大紫红芋,是朱棣的士兵在巴山放马,被马啃出来,朱棣觉得好吃,便令百姓栽培,所以至今为宝。二郎寺出名,是因为朱棣在此居住;银杏出名,是因为朱棣在树下练剑,在树上挂剑。一切一切,都是因为皇帝。
如今这里不再有皇殿,有的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誉满全国的大紫红芋,纵横交织的水泥路,风景秀丽的皇殿中学……她的出名不再是因为皇帝,而是勤劳智慧的当地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金山银山花果山……
大栗园
宿州市夹沟镇北,有个大栗园火车站,车站因地名而起。从明朝到抗日战争前,这里的确有一片面积很大的栗子园。栗子树因山势起伏,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着实若人怜爱。
说起大栗园的来历,要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明朝有个马秀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正宫娘娘。马娘娘的老家就在宿州市墉桥区夹沟镇的辛丰村。洪武年间,朱元璋陪同马娘娘到夹沟辛丰给马娘娘的父亲马二公扫墓,驻跸国舅武忠家。贵客临门,武忠府第上下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红毡铺地,两廊动乐,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但令朱元璋奇怪的是席间还有一种看上去像豆面的窝窝头。对这种窝窝头马娘娘却吃得津津有味,并赞口不绝。朱元璋笑着对皇后说:
“夫人在宫中吃厌了山珍海味,对豆面窝窝头吃得如此上口?”
马皇后说:
“不,不!这是舅舅特备的栗子面窝头,味道极佳。”
马皇后说着随手递过一个给朱元璋。朱元璋咬了一口,既香又甜,味道远远超过细米白面,他一边吃一边称赞说:
“好,好吃!”
武忠见朱元璋高兴,便乘机向他介绍了大栗园的栗子树,并许愿每年都向朝廷进贡。朱元璋更加高兴,接过随从呈上的文房四宝,御题“大栗园”三个斗大楷字。这便是大栗园的来由。但可惜的是,如今大栗园的栗子树已不多了,只在今大栗园的北部的后旺村,存下二十二棵。
据老人们说,这里的板栗有五大特点:即色泽鲜艳,糯性强,涩皮易剥,甘甜芳香,营养丰富。后人分析:果仁含蛋白质10.7%,脂肪含量7.4%,淀粉含量70%,还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钙、磷、铁、钾等成分。对人体有活血益气、驱寒止痛、健脾、健胃、补肾的作用,生食还可以对腰腿麻木有一定的疗效。板栗还可配置各种美食,如:栗子鸡、栗子肉、栗子羹等,深受人们的欢迎。此外板栗还是吉祥物,因为板栗俗称“栗子”,与“立子”二字谐音,有“衍宗”、“鲁庆”之意。人们往往把它馈赠亲友。
科学证明:板栗树是一种长命树,因其寿命长,耐旱涝,抗病力强。人们称它为“铁杆庄稼”、又称“粮食树”。一般来讲,10到20年的单株板栗树,年结果在15——25公斤,生长旺盛的果树年结果量可达100公斤。
改革开放后,墉桥区人民政府,以夹沟、曹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干杂果,特别对板栗犹为重视,如今在马娘娘的故乡辛丰、前旺、后旺等地,栽植了很多的板栗幼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栗园仍是一片翠绿的果园,人们仍能再一次品尝到大栗园的栗子面。
古斛城
宿州市墉桥区栏杆镇栏杆集北二里许,有古城遗迹一处,当地人称斛城。据有关史料推测,它可能就是古斛城遗址。
《weidhu书》地形志2577页载“睢南郡,领二城,斛城、新丰。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置。《宇记》载,置斛城县,北齐天宝七年,即公元556年,置睢南,治于符离,后移治于斛城,不久复移治于符离。唐贞观初年,斛城并入符离,而斛城县废。《水经注》载:“陴湖水承甾丘(汉县)之陴坡,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余里,东至朝湖亭(即斛城),西至甾丘(今墉桥区支河集故城)”。由此证明,斛城在宿州市东北,支河集以东。唐书注云,宿州东北九十里有隋故陴湖堤。显然斛城的方位在今栏杆附近。
民国十年,即1921年,奎河改道,由凤凰蛋口门,取道向南,直达柏山入旧河,中经栏杆集北,在二三米黄土层深处,挖出很多古砖瓦。据当地老人说,是发黄水淹没的古城。1978 年,栏杆东村挖出明朝正德年间郭姓一块墓碑,有“南关山村”的字样,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斛城的存在。
清光绪《宿州志》三十六卷杂类志载:万历二十一至三十一年间,河屡决口,州境半被水灾。斛城淹没,城市居民为逃避水灾,先后搬上南关山村。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清政府命令各地筑围寨防御,南关山村居民靠山得石,便在山上围寨,每三步距离筑一石栏(名为墙朵花),以作防御之用。石栏森严,远看如一道栏杆,后人称栏杆山。随着人口的增多,过往行人的稠密,当时的政府设立了栏杆集。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此设立了区政府、乡政府、人民公社,从此,栏杆便成为宿州市墉桥区辖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可见斛城是真有其城,栏杆也因斛城的淹没而起。今人苏九如先生有诗云:“斛城遗下一南关,山上居民数百年。若问人间兴衰事,今天刮目看栏杆。”
古相城
古相城,就是今天的淮北市,原属宿州,宿州八景之一的“香灵叠翠”,说的就是今天的淮北相山,古人有诗曰:“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雨涤螺痕翠,云穿岭色青。炊烟绕古寺,老树锁新亭。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足见当时相城之美。
古相城位于宿城西北,距宿州城85公里。虞舜时期,是我国农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人烟稀少,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鲧用堵截法,治水不利,舜杀之而用其子禹。禹起用能人契,契用疏导法,制住了洪水,禹封契为建司徒,掌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天的河南商丘)。
由于契的居住,逐渐形成部落,从《史记﹒殷本纪》可知,契的孙子叫相土,相土不但精明,而且非常能干,契临死前把官位传给了相土。相土当了首领后,四处开拓疆土,大力扩张地盘,为了向东发展,相土把国都从商地迁到了今天的淮北地带。据《诗经·商颂·长发》载:“相土烈列,海外有截。”描写的就是相土向外扩张的战绩。光绪年间《宿州志》云:“相城即商之相土所居。”由于相土在这里居住、营造,逐渐形成城镇,人们便以相土之名命之,后来便把这座城镇叫做相城,把由此所置的县城,叫做相县。
相城形成后,几经历史变更:夏朝禹时期,天下分九州,相城被划分到江苏徐州管辖。夏朝到桀王时,政治FB,天下大乱,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传成夏朝建制,相城仍属江苏徐州。宋共公即位期间,水利失修,大水泛滥,危及商丘,宋共公再次迁都相城。汉朝王莽篡位后,推行新制,改相城为吾符亭。汉朝光武中兴后,刘秀封他的儿子刘辅为沛王,以相城为中心设沛国,管辖21县,相城为国都,随即扩大。传到第八代,刘辅的子孙迁都沛县,所以沛县至今称小沛。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据势力扩张及保护汴河的漕运,于汴水的咽喉埇桥置宿州,当时划旧宿州辖区范围的有徐州的符离、蕲县及泗州的虹县等三县,并配置徐州兵一千四百人以镇之。自此相城归宿州管辖。
古相城名人有桓谭。桓谭,字君山,生于公元前23年,死于公元56年,东汉著名学者,对天文学很有研究,主张浑天说。桓谭父亲为东汉时汉成帝大乐令,桓谭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王莽篡位后,惜其才,封桓谭为掌乐大夫,光武帝时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因不满现状,上疏要求改革,未被采纳,又因反对谶纬迷信,上疏遭皇帝不满。公元56年,光
武帝建灵台,公布图谶于天下,他再次反对,触怒皇帝,被斥为“非圣无法”,蹲进了大牢。后遭贬谪至六安郡丞,上任途中病死。唐朝元和中,唐宪宗东巡,路过相城,派使者到桓家祭祀,从而扩大了桓谭的政治影响,乡里的父老乡亲都觉得光荣。
桓谭是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形体和精神相结合而成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火光和烛体一样,火光的强弱以烛体的长短多少为转移,精神的强弱也是以形体的强弱为转移,烛体燃烧完毕,灯光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老死亡,人的精神也随着衰老死亡。人老如秃灯,人死如灭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然经过生长、衰老和死亡,这种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盛行的神学论,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和挑战。
桓谭一生很勤劳,著有很多种书,均散落在当时较流行的书里,如:《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全汉文》等。
如今的古相城已今非昔比了,在她的遗址上,人们重建了古相城,已发展成今天美丽俊秀而又生气蓬勃的淮北市。
古宿县的名镇民国时期,宿县有三大名镇,即濉溪口、时村、临涣,濉溪口、时村两镇分别在《古相城》、《时村》两篇中作了介绍,这里只介绍古临涣。
古临涣城的遗址,就是今天的临涣集,原属宿州,今属濉溪。《宿州志》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今宿州市为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当时的宿县专区辖宿县、灵璧、泗洪、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永城九县,专员公署驻宿县,不久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宿县专区共辖十县一市,专署驻宿州市。
临涣城距宿州城45公里,南靠浍河。汉朝时,称浍水为涣水,临涣因临涣水而被命名为临涣。临涣历史上是墉桥区(宿县)的重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置临涣为铚城县,隶属泗水郡。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梁朝改铚城县为临涣县。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宿州,临涣县划归宿州管辖。北宋时,临涣属河南东路的保静军(军,相当于府),元朝至元二年,临涣再次并入宿州。
临涣四周有古城墙,至今尚存,只是坍塌成一圈高阜。为了保护古城墙,人们在古城墙上植满了树木,远远望去,如一条绿色的飘带,紧紧地围在临涣的周围,成为今天临涣集的一道风景。
据考证,临涣古城墙建于汉朝,墙体为土筑,呈正方形。城墙基部宽35——50米,顶部宽3——8米,高度7——15米不等。城垣3米左右,城垣四周有望角台。城北有一条长约3华里的护城河,城南以浍河作屏障。
古临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现在古临涣城内外仍留有许多古迹:城外有秦朝的宰相骞叔墓,至今仍有墓和墓碑存在,供今人瞻仰。禅阳寺,又称西尚寺,是临涣旅游的一大景点。此外还有:凤凰台、观星台、点将台、紫金城、插花庙、犀牛望月、珍珠泉等;城内有城隍庙、文昌宫、慈云庵、黄土岗、仓沟、八角琉璃井、二碑葡萄架等。尤其是文昌宫,为淮海战役刘邓的前敌指挥所,至今有许多纪念品,如刘邓陈等首长用过的椅子、桌子、电话、床铺等,当地传为佳话。
清朝光绪年间,临涣庙前立一石碑,碑文云:“临涣宿之名地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为临涣。”明确临涣古属宿州。
古临涣城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人才辈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骞叔,“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名的军事家和音乐家桓伊,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戴逵等,就出生这里。
嵇康,字叔夜,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62年。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其先祖姓奚,祖籍会嵇上虞,因避难迁至临涣。临涣有山名为嵇山,嵇康为了怕招引灾难,故以嵇山为姓。嵇康曾经当过中散大夫,故人称嵇中散。嵇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非汤武而薄周礼”,不满司马昭集团,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行刑前,嵇康要求弹琴,奏曲广陵散,太息曰:
“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学生3000人向司马昭保其性命,未许。死时年仅40岁。
在自然学方面,嵇康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肯定万物是禀承元气而生,元气中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变化推动了万物的生长,主张“浩浩太素,漾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天地合德,万物孽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在文学方面,嵇康善于四言诗,风格清俊秀逸,代表作为《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十八首》等,尤其擅长散文,其作为大于诗词,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戴逵,字安道,东晋学者,著名雕塑家和画家。平生多次迁居,最后迁往会稽扇县。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肋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其意见,反复修改三年而成。南齐谢赫赞其雕刻云:
“情韵绵密,风趣巧发。”
戴逵工书法,善鼓琴,性情高洁,不慕名利。孝武帝时,屡征不就。他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轮回说,他在《流火赋》中说:
“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
著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文章散落在《全晋·文辑佚》、《隋唐·经籍志》、《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里。
如今,临涣古城新貌,到临涣品茶为当今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