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宿州的历史古迹之四发布时间:2020-05-14    文章来源:

大店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沿古汴河东去,出宿州城约50里,有镇,名曰“大店”。

大店,原名东五铺,曾称静安镇。同二铺、三铺、四铺一样,是睢阳古道的驿站之一。大店地处交通要道,为当时四邻八乡集贸中心,汉朝初年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汉朝曾在这里设亭,取名“安阳”,人称安阳驿。唐朝形成集镇,明朝更名为“大店驿”。史载:明代每十里设一铺,每铺有铺兵五至十人,日夜轮流值班,凡有文书到达,随到随传。这便是大店名字的由来。

大店的形成源于黄河夺淮:古汴河从开封向东经宿州、灵璧、泗县、泗洪,入洪泽湖,隋唐时为漕运交通要道,有隋炀帝乘舟游汴之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划淮为界,漕运中断。后来黄河几次夺淮,泥沙沉积,构成了大店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特点。

大店的来历还有另种说法。唐朝时,不知为什么在这里建座庙宇,规模相当大,有大殿、廊坊。四周有:三关庙、火神庙、奶奶庙、南昭寺等。寺庙内塑有各种各样的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他们云集庙中,烧香拜佛。时间长了,又引来了很多观众及商贩。大殿内外人山人海,自然形成了集镇,为了有规律,人们规定了逢集日。所以这里平时香烟缭绕,逢集更是川流不息。相识者途中相遇,相互问讯,曰:“何来?”曰:“大殿来。”曰:“何往?”曰:“大殿往。”因“殿”与“店”同音,后人便把“大殿”写成了“大店”。

当地人说,宋朝以前,这里虽有烧香拜佛者,虽然常年香火不断,但大多数都是过路者,来去匆匆,居住人口很少,所以每到晚上还是很寂寞的。宋朝高宗时,朝廷FB,听信谗言,残害忠良,致使金兀术侵入中原,宿州市大部分地区为金人所有。宿州城北闵祠村人,屡受金人骚扰,便扶老携幼,南逃大店避祸。战事平息后,一部分人便留了下来,大店的人口从此又多了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乡镇。

现在大店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她位于墉桥区东部,宿灵公路南侧,东与灵璧县娄庄区接壤,西同朱仙庄镇毗邻,南临汴河,北依新汴河,是宿州市东西交通要道。

大店是块宝地,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境内有宿州市名景“宿灵古槐”:

从宿州到灵璧,有条宽敞的马路,人称“宿灵公路”。宿灵公路的南侧,距宿州约25公里处,有古槐一棵,人称“宿灵古槐”,又叫“唐槐”。

唐槐不高,只有十几米,但枝叶繁茂,苍翠欲滴,远看如一棵巨大的蘑菇,近看如古代皇帝的车盖。树围约3米,树皮苍老,呈黑褐色,斑驳陆离,倔强挺拔。内部枯空,整个树身看上去,像卷起的一个大铁皮桶。唐槐历经沧桑,岁逾千年,坚强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尊重。

相传,隋末瓦岗军的著名将领秦琼、罗成都来过此地,秦琼在此树上挂过锏,罗成在此树上拴过马。秦琼、罗成都是历史名将,都是历史上较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秦琼,起义山东,先从瓦岗军,后投唐王朝,战功赫赫,被唐太宗李世民列入凌烟阁,封护国公;罗成,起义山东,同秦琼一样,被唐王李世民封为越国公。《响马传》上说,秦琼锏打山东四十六州,马踏黄河两岸,是天下人都想结交的“秦二哥”;罗成白马长枪,风流俊俏,武艺高强,是天下女子都想结交的如意郎君。正因二位英雄了得,因此宿灵古槐也就成了唐槐。

史载:宋朝设灵璧县,唐槐在宿灵两县的交界处,后来确定唐槐属宿州。当时灵璧县在唐槐东边也栽有一棵槐树,时称“灵槐”。两槐之间建一庵,名曰“宿灵庵”,作为两县的界限。

公元1939年,灵槐遭大风,被折断,从此枯死。宿灵庵也被折毁,只有宿灵古槐幸存。宿灵古槐也是历经磨难,经常是一段时间枯死,一段时间又复活,有时一年枯死,一年又重发新芽,变换奇特。后人有诗咏唐槐云:“宿灵唐槐,高约三丈。干粗合抱,枯而且空。虬枝盘旋,昂首苍穹。”张义生有诗云:“万绿丛中一古槐,渊源传是唐时栽,饱尝世味心空竭,久经风雨容颜衰。只为根深能续命,莫嗤木朽不成材。伫看多少兴亡事,依旧昂首向未来。”

如今,宿灵古槐依旧,风貌依旧,并有返老还童之象,实为宿州市一大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大店境内有诸多集镇:八里集、睢阳故道、四铺等。

八里集是个集镇,位于墉桥区东南,沱河北岸,东靠灵璧县司瓦房,西接芦岭镇,北依大店,南连沱河。距宿州城区26公里,属墉桥区。

八里集的来历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汉朝。汉朝有个丞相叫田千秋。

田千秋,西汉武帝时丞相,因功大,朝廷特许乘车上朝,因此人称“车丞相”,他的府邸被称为车家湖。《宿县古今》载:田千秋,汉武帝时为高寝郎。适赵太子为江充所簪害。原是江充得罪赵太子,逃入关,武帝拜为直指绣衣使者。江充督三铺盗贼,不避权贵,颇用事。因与太子有隙,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值武帝有疾,江充诬陷太子以巫蛊术欲害武帝。武帝赐太子死,太子遂收斩江充,举兵反。事败,太子亦自杀。田千秋上书诉太子冤,武帝感悟,拜田千秋为大鸿胪,数月迁为丞相。田千秋谨慎忠厚,昭帝时,以老年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因号“车丞相”。其子孙即以“车”为姓。田千秋封为“富民侯”,卒谥“定”。

八里集因距车家湖八里而得名。解放后体制经多次变更:1950年政府设八里乡,属大店镇,1958年政府设八里公社,1984年设八里乡,现今为集镇,属大店镇。

四铺历史悠久,来源于睢阳古道,是睢阳古道的驿站之一。

在古代,宿州睢阳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宿州东门外设睢阳驿。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清朝李心锐有诗云:

揽辔睢阳道,山川感慨中。

饭牛多隐逸,逐鹿几英雄。

柳乘堤边绿,尘消陌上红。

符离谁驻马?月照战场空。

描写了睢阳古道的繁荣和重要。

从宿州向东,二铺、三铺、四铺,皆为睢阳古道上的驿站。由于驿站,来往行人在此歇马住宿,招徕四周百姓在此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镇,遂以四铺命名。

1938年秋,著名的四铺王寨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的宿东抗日游击总队,同宿城日军遭遇,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抗日游击总队作战英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突围而去;同年秋,三铺南蔡桥发生了宿东抗日游击总队同西寺坡日军、三铺驻防日军遭遇战,在这两次作战中,宿东抗日游击总队,打退了日军的扫荡,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由于是睢阳古道,四铺的位置很重要,位于墉桥区东部,宿灵公路两侧,东接大店、昌圩,西连东三铺,南依芦岭,北靠新汴河。距墉桥区所在地80公里。

解放后四铺体制几经变更:1950年设四铺乡,1955年置四铺公社,1984年设四铺乡,至今四铺为集镇,归属大店镇。

另外,大店还是抗日英雄王恒赵的家乡:

王恒赵,字连璧。1934年在大店王庙小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恒赵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毅然弃笔从戎,在家乡成立了农民自卫组织“连庄会”,专门打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正式改称“抗日游击大队”,自任大队长,并与新四军取得了联系。有一次,王恒赵得知,有股日军要从宿城前往秦桥,经三铺走。便立即率部埋伏公路两侧,等敌人进入埋伏圈后,王恒赵两面出击,获得胜利。1940年,宿东抗日政府成立,赵一鸣任县长,王恒赵任大队长。1941年,王恒赵中奸人赵承峦诡计,牺牲于东三铺关家庄,年仅31岁。

宿灵唐槐和王恒赵是大店的两块不朽的丰碑,宿灵唐槐是大店的风景,增添了宿州的光彩,吸引了不少游客,为宿州市的招商引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王恒赵是抗日英雄,他的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祖国领土的精神,不断地激励着大店人,永远活在宿州市人民心中。


栏杆

清朝光绪年间,宿州知州李心锐有诗赞栏杆山云:“顿觉风尖隔,探出爱心灵。水痕环壁绿,山色到门青。窗外峰衔月,檐前树挂星。悠然相对处,醉眼为谁醒。”当时栏杆集是建在栏杆山上的,李心锐道出了她的恬静、舒适、幽雅,这就是古之栏杆。

今之栏杆位于宿州市城区北部,是墉桥区比较有名的乡镇。直接地说,栏杆的由来很简单,因为境内有栏杆自然村而得名。栏杆镇政府坐落在栏杆山南麓,面向南,门前有井字型集市,左旁宿褚公路,右临奎水。

栏杆很古老,最早可追溯春秋时期,相传吴鲁两国在此结盟。另传栏杆集原为古斛城县的南关,山因关而得名为南关山。史载:斛城县始建于东魏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属睢南郡。北齐天宝七年,即公元556年,睢南郡治斛城。不久移治符离,至唐初废斛城县,并入符离县。宋元以来,黄水南浸,斛城淹没,居民移居南关山。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清政府为防太平军袭击,令地方政府筑寨防御。因而,南关山居民,以石筑寨,墙高五尺,宽三尺,寨墙上端,每三步筑一垛口,远看似一道栏杆。后人将南关山更名为“栏杆山”。随着人口居多,交易不断增多,渐渐形成了集市。人们称之为“栏杆”。

栏杆的另一种来历是起源于唐朝。唐朝时,栏杆以南为陴湖,陴湖很大,东至灵璧,西到夹沟五里山,南接老符离的东林草堂,北靠今栏杆诸山。唐朝韩愈、白居易在此赋诗、游湖。从陴湖荡舟看栏杆诸山,像一道栏杆东西竖卧,人们便以“栏杆”呼之。到了明朝中后期,陴湖干涸,北部诸山有人择高而住,渐成集市,人们习惯称为“栏杆”。

栏杆地处春秋吴鲁两国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栏杆集为中心,三面环山。北有:凤凰山、老山寨,东有:宣山、青铜山、大龙山、小龙山、子张山、子贡山、火塘山、黑风岭山,南有:柏山、苑山。群山脚下是著名的老汪湖。

栏杆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为奎河,奎河在宿州市是一条名河,流经整个栏杆境内,发源于江苏省云龙湖水库。奎河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231.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为21.8米,最低水位为干涸。

奎河有新旧之分,老奎河开挖很早,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它是截断陴湖的河流之一。陴湖被支河、奎河截断后,分东西两半,东部形成了现在的老汪湖,西部形成许多小湖,如吕湖、路湖、鸭湖、潘湖等。现在的奎河为新奎河。1955年将凤凰蛋山的老奎河堵死,成为蓄水河。奎河河床弯曲,堤防单薄,行洪量大,河道上游多支流,两岸多山丘。由于奎河水量大,两岸多有灾年。政府为了改善奎河环境,1951年开发老汪湖滞洪区,建柏山闸,调济分水量。

奎河因徐州工业废水而污染,如今,水草不生,鱼虾绝迹,成为灾河。政府正在改造,相信有一天环境会好的。

由于栏杆古老,所以名胜古迹很多,有:春秋古盟台、子贡晒书台、子张讲学遗址、杨继业招亲火塘山、马昭仪殉节八角琉璃井、风景名胜老海寺等。现代名人有方先觉。

方先觉,号子珊,墉桥区栏杆镇张山方家村人。生于1903年,南京工业学校毕业,受先进思想影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为第三期毕业生,曾受训于高教班。他的仕途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九江战役,1938年调任国民党预十师副师长,在南昌战役中,重创日军,赢得人民的拥戴。1940年率领预十师参加皖南青阳对日作战有功,晋升为师长,不久被编入国民党第十军。1941年他参加长沙会战,作战勇敢,指挥得当,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此次战役被称为“长沙大捷”,轰动世界,方先觉因此生为中将军长。1942年,他率第十军奉命移住衡阳,被武汉日军围困,孤军奋战四十七天,最后弹尽粮绝,率残部逃到重庆,蒋介石为他接风洗尘。1945年就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207师师长,后又调任汉中地区青年军206师师长,蒋介石将其子蒋经国派往该师任营帐,以表示垂青。1983年病死TW。

栏杆有闻名全国的特产——栏杆牛肉。当地人说,栏杆牛肉用的是百年老汤。传说,百年老汤始终不丢,在战争年代,人们为逃难,不得不离开家乡,他们便把牛肉汤同红土和在一起,摔成泥块,放在屋内高处。逃难回来后,他们在把泥块放进清水里,将泥块浸碎沉下去,把澄清的老汤子滤出,老汤仍然可用,且不变味。这就是百年老汤子为什么能够有百年的秘诀。

解放后,栏杆建制进行多次变革:1949年政府设栏杆乡,隶属张山区,1950年张山区政府所在地迁移栏杆,1961年政府设栏杆区,1969年设栏杆公社,1980又设栏杆区,今为栏杆镇。

如今,栏杆已不是过去的栏杆,规模比原来扩大了几十倍,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原来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支河

支河很古老,一条小街,东西卧着,少说也有2000年的历史。支河前身为甾丘,明朝时为了治水,朝廷拨粮款开挖河道,取名支河。原设计的支河相当宏大,从明朝的都城南京,经甾丘向北入黄河,再东去入海。长约2000里,宽约600丈,深约10丈,五里设一桥。但由于贪官扣了河工的粮钱,至使支河挖的很小。当地绅士上告明朝皇帝,皇帝派人追查,贪官再次贿赂皇帝派来追查的官员。官员向明朝廷慌报:支河,铜帮铁底,燕子三展翅都飞不出去。明朝廷为纪念这一浩大工程,便将甾丘改为支河,从此后甾丘变成了支河。明朝开挖的支河确实存在,至今有些河段还有流水,并有杨桥、刘桥、侯桥等村名。

世传,自古就有甾王城,汉初置甾丘县,隶属楚国,汉刘平曾任过甾丘长,后来被大水淹没,沦为陴湖。当地人传:民国二十年,湾里村一位农民,起早赶夹沟集买锅,夹沟距支河按老里十八里。可巧那天上大雾,这位农民只走了几里地便看见一座城,城内极其繁华:街道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农民以为自己到了夹沟集,便走到一个卖锅的摊前买锅,但那人只管同别人说话,就是不理他。农民非常生气,把钱放在那人的货架上,拿起锅就走。说也怪,卖锅的人连看都不看,仍旧同别人说话。农民把锅顶在头上,走出了城,往家赶。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雾散了,他才发现自己头上顶的不是锅,而是一块棺材板。惊讶之余连忙扔掉棺材板,折身赶回去,哪里还有什么城,茫茫一片荒地。这才发现自己才刚出支河集,距夹沟集还有近十里之遥,买锅的钱却放在一座坟上。事后他才知道呈现的是甾丘集。

支河的来历也有另一种说法:支河在很古的时候,是一个王子的封地,王子在此建了皇城,命名为甾皇城。因在古代“甾”与“支”同音,因而也叫“支皇城”。现在的城孜城后,就是以支皇城而论的,城孜指在城的中心,城后指在城的外边,后边。后来因地陷,支皇城沉于湖底。又过若干年后,黄河夺淮,多次改道,泥沙在海潮的冲击下,逐渐沉积,最后形成陆地,移民不断居住增多,形成集镇。后人按古代支皇城的名字取名支河,沿用至今。

史载:支河2000年前为甾丘,临甾水,因古代“甾”“支”音基本相同,固有今天的名字。甾丘,系宿州辖区古城,位于陴湖西岸,南距宿州三十五公里,北距徐州四十五公里。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而堙没。《水经注》载“陴湖水上承甾丘之陴坡”。唐朝白居易客居符离时,常泛舟陴湖,有诗云“陴湖绿爱白鸥飞”,足见当年甾丘的风光。史载:汉高祖肇基之初,即置甾丘县,成为陴湖之滨繁华的郡县之一。公元前609年,汉宣帝置彭城郡,治甾丘,公元前49年又设甾丘县。公元88年改置下邳国,治甾丘,与沛国同为东汉藩王封地。晋朝时甾丘废县为集。公元809年,唐朝置宿州,甾丘隶属符离县,后改迁无定县,到民国时州废,置宿县,支河隶属宿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支河隶属萧宿铜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宿县组建支河乡,1958年乡、社合一称支河公社,1979年恢复乡制,1992年市、县合并组成宿州市,支河成为在宿州市墉桥区辖区内的一个乡。

支河有著名的王塘村。王塘位于墉桥区支河乡东部,南靠永安镇、方河,西接支河、霞河,东与北同路疃集相连,是个优美的自然村。

王塘的来历很古老,这里原来是甾丘县的一部分。史载:汉高帝时置甾丘县,属楚国。汉朝宣帝地节元年,即公元前69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即公元前49年,复为甾丘县。《方舆纪要》载: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改为下邳国。

后来地壳沉降,成为陴湖的一部分。明朝初年,陴湖水位下降,分为东西两半,东半为老汪湖,西半形成许多小湖、池塘、水汪等。王塘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塘。因山西移民围塘居住,以王姓优先,人数众多,因此取名“王塘”。

王塘由于是陴湖的一部分,地势低洼,海拔高为25米,低为24米。

解放后王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8年公社化时,设为大队,属支河公社,1980年设王塘公社,1984年设王塘乡,属永安区,至今是自然村属支河乡。

王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宿褚、宿支、王支夹三条公路通过。

支河的另一著名村落为楼房。楼房位于支河乡政府北,原名为破楼框子。相传:清朝末年,破楼框子原叫张庄,因庄上姓张的较多,庄因姓得名。庄上有一户张姓人家,很是富足。民国初年,土匪蜂起,张老汉想在庄上建一座楼,一是防土匪用,二是给子孙留下点财产。张老汉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于是土建就动工了。时值三月,风和日丽,工程进度很快,转眼间该上梁了。张家忙着蒸喜馒头,贴喜对子,以求吉星高照。就在这时,门外来了两个娃娃,肩挑柳棍,柳棍两端各拴一块砖,一替一声地喊:

“卖砖了!卖砖了!……..”

张老汉闻声一看,见叫卖者,正是自己的两个孙子。张老汉不看则已,一看,喜悦的脸顿时拉了下来,不由得由喜变忧,由忧变怒,最后气得一头载倒在地。家人们忙把老汉扶起,他缓过气来的第一句话是:“停工吧,不建了…….”话未说完,便绝气身亡。

张老汉死后,两个儿子无力再建,只好把未建成的楼框子一分为二。后来连遇灾年,楼一直未能建起,楼框子在风雨的侵蚀下,班驳陆离,因此人称“破楼框子”。久而久之,就成了张庄的代名词了。

解放后,当地政府认为破楼框子难听,就把它改为楼房了。

今日支河,虽无昔日甾丘的繁荣,但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百业俱兴,万民乐业。曾经创造甾丘文明的支河人民,定能重振雄风,开创未来,使古城焕发青春,再度辉煌!


褚兰

褚兰产乐石,因为有乐石,所以才有很多人知道褚兰。褚兰位于宿州市城区东北部,孤山河南岸,褚兰山之阴,东连灵璧,西接曹村,南靠栏杆,北依江苏省铜山县。同栏杆一样,是座地地道道的山区镇。

褚兰,古称暑兰,因褚兰集南有暑山而得名。暑南山,是座草木旺盛的小山,山上盛产野兰,每年农历七月,正当盛暑,暑南山上,野兰盛开,漫山遍野,香气扑鼻。野兰不但好看,浓香,而且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所以人们称这座小山为暑兰山。由于花香,招徕了很多移民居住,在山的北麓,人渐居多,故而成集,人们便取名“暑兰集”。“暑”与“褚”音相近,又由于方言,“暑”、“褚”不分,这样以讹传讹,约定成俗,后人便将“暑”写成了“褚”,“暑兰”写成了“褚兰”。

褚兰的来历也有另种说法:原先这个地方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并无人居住,后来从外地移来了两户人家,一户姓褚,一户姓兰。两户人家在此开田筑屋,繁衍生息,这样人口渐多,逐渐的形成了村落,人们便以褚姓和兰姓为题,给村庄起了个名,叫“褚兰”。

现在的褚兰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乡镇,不但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丽,中部、南部、东北部,群山沸腾,苍翠欲滴。褚兰山西侧山凹里,有绿泥,久旱不干,见风凝固而变红,用手拾起,掰烂像石,可做罐水瓶。褚兰有金山泉,泉水从金山高峰流出,喷珠泻玉,常年不干,素称“天然饮料”。褚兰出大理石,据地质专家勘探,在褚兰镇后程李院,黑土窝及岗子一带群山,储存大量的优质大理石,“黑色物”为25万立方米,辉长岩为5000万立方米,“翡翠绿”、“豹皮”均在10万立方米以上,花岗岩“黑绿色”、“雪花型”达三亿立方以上,大理石的硬度均在8级以上,每平方厘米承受压力为4000公斤以上,光泽度在10度以上。乐石砚驰誉海内外,形制自然,扣之有声,音质悦耳,饶有天趣,与歙砚、端砚齐名。

据考,乐石在春秋时即被采用,乐石制砚始于唐朝,它集质、声、色、形于一体,堪称中华一绝。因其质细坚润,发墨不损毫,倍受世人喜爱。南唐李后主,得一山形宝砚,其经逾尺,月崖前耸,层峦叠翠,自下洞起一波三折,环通上洞,中有神龙池,天雨则津润,滴水入池,经旬不燥。后传给米芾,爱之已极,赞语书其砚,后被姓薛的用镇江海月楼换去。米芾爱砚难却,赐名宝砚米海岳。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藏有两方瓦形乐石玉容砚,上有名刻“金声玉质,世垂于珍。”后刻有“石梁阁瓦”。苏轼曰“砚之美,易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必损笔,不费笔者必推墨二者难兼。”然而,乐石砚却能二者兼之,故为天下名砚。由此可看,褚兰乐石是一大宝,因而传说也美丽:

在褚兰山上,有一座东汉时无名将军的墓穴,墓穴里住着一个蟒蛇,经过多年的修炼,吸收山涧的雨露精华,逐渐成精,变作一名美貌的男子,到附近村里作恶。每天要一个美女陪夜,天亮把美女吃掉,如果有一村不送美女,全村老少就要遭殃。已有八名美女被蟒精拖入墓穴惨遭毒害。村里有个叫玉容的姑娘,性情暴烈,侠肝义胆,她决心除掉蟒蛇,为民除害。主意已定,便身怀利刃,深入墓穴,自动进入蛇腹,用刀刺破蛇腹,杀死蟒精,同时她自己也中蛇毒毙命。九名义女魂魄不散,她们驾起祥云,周游长空,为民除害。精神感动了玉帝,玉帝下诏:封九女为护山神,以九女坟代替墓穴。九女婉言谢绝,不愿做护山神,愿作山上的乐石,长眠于山,造福于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以玉容为首的九女,化作无数粒乐石,撒向了褚兰山,从此褚兰便有了名响全国的乐石。所以玉容系列的乐石砚分为九色:玉容、栗黄、桃玉、艾叶、红玉、粉青、胭脂、金星、孔雀。玉容是第九位姑娘,贡献最大,为九女之首,她勇敢聪明,所以她一石多色,质地高贵,造型典雅,绚丽多姿。褚兰乐石砚,正在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全国各大家报刊记者和名人不断地涌向宿州,为的就是能目睹一下乐石,得一方乐石砚。

褚兰境内有桂山,是个美丽的集镇。桂山原来是个乡镇,位于墉桥区东北部,宿褚公路两侧,东靠桂山与墉桥区后程相连,西临阎河与杨庄隔河相望,南依栏杆,北接褚兰刘楼。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48公里。

桂山集的来历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地处桂山的山麓,名字由桂山而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叫它桂山。桂山不大,近似丘陵,老人们说,桂山以前无名,因为在很久以前,山上长满了桂树,每到八月,桂花满山,香飘四野,因而人们叫它桂山。

桂山集地势分两部分,东部为山区,西部为平原,最高海拔为39米,最底海拔为27米,土地主要分布在阎河、斜河、孤山河两岸。

桂山是古集,解放后历经改革:1951年政府设桂山乡,属徐州市市郊十二区,1951年归安徽省宿县褚兰区,1955年成立桂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桂山大队,1961年成立桂山公社,1969年复为大队,属墉桥区(原宿县)褚兰公社,1980年为桂山公社,1984没设桂山乡,今为桂山集。

褚兰名胜古迹很多,有汉代“九女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夏疃村墓山北坡。清嘉庆年间,即公元1881年,杨庄林庄子探花府一座,古建筑遗址尚在,现有房屋86间。岗孜村东有汉墓群,相传为楚汉大战濉水时,楚军屠杀汉军,使濉水断流,因之成为汉墓群。湖山杨村是杨应泉的故居。绛州知州在褚兰建有碑林,有苏轼、岳飞等人的手迹碑林,如今陈列在徐州博物馆。

褚北有千年古刹“宝光寺”,坐北朝南,三进三出院落,中间为大殿,塑有如来佛祖、药师及十八罗汉。日本鬼子进中国后,抢走了寺内的文物,解放战争时期,寺庙为国民党败兵破坏。宝光寺东南,有座湖山,原名为虎山。相传虎山西麓,有户姓杨的人家,出身官宦,驻地靠近虎山。因怕虎吃羊(杨),犯忌讳,就到驻地东边的海楼,请一位姓海的住在中间,以为隔海虎就吃不到羊了。虎山紧靠孤山湖,姓杨的人家便把虎山该为湖山。这样湖里有水,山上有草,更适合羊生活。从此人们便把湖山叫开了,虎山从此消失。


解集

解集是个山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东有大龙山、小龙山、茅山、香山、馒头山,西有大营山、龙骨山、尖山,南有奶奶山、黑风岭、小红山、巍山。山上多植刺槐、山椿、梧桐及一些矮棵植物,景色十分优美。

解集位于宿州市墉桥区东北,东靠灵璧,西接栏杆,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带狭长,多为盆地。

解集历史悠久,从有记载开始,大约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称“朝斛城”,东魏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设朝斛县,属睢南郡。北齐天宝七年,即公元556年,朝斛城为睢南郡治所,不久又移治符离县。南梁置淮阳县。隋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符离县曾经迁址朝斛城,直辖朝斛城。唐朝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废斛城县,朝斛城并如符离县。1948年前,属萧县、灵璧,宿县治理。1958年建解集公社,后建解集乡,至今。

从解集的地理情况来看,原是古陴湖东岸的一部分。《铜山县志》载:“宿徐之界有陴湖,周数百里。”明嘉靖《宿州志·地理》载“陴湖堤,唐书注云宿州东北九十里有隋故陴湖,灌田五百余顷,显庆中修复,《金史》作牌(陴)湖。”陴湖大概的位置是:绕夹沟群山,过栏杆一带山洼地,经时村刁山后延伸至贡山北的青冢湖、成山湖。明朝时,娘娘马秀英为家乡治水,命河道总督季训开挖奎河,奎河从徐州奎山南下,流经宿州市的尹桥、杨庄、石乡、柏山,在时村入濉河。这样陴湖被分成东西两半,东为著名的老汪湖,解集是老汪湖东岸的一部分。

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解集周围古迹很多,著名的有贡山、张山、柏山。贡山因孔子的学生子贡而得名:春秋时,子贡为鲁国使臣,随鲁君与吴会盟于拖尾河畔,因爱其山水而长期在此居住,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话,后人为纪念他,以他的名字给这里的山、村命名。张山因子张而得名,子张,名颛孙师,孔子的学生,受孔子的教化,常在这里讲学,德高望重,因而当地人便以他的名字,给村后的青山命名,以求永久的纪念。柏山因柏山石而得名,柏山石有松柏纹,看上去叶繁枝茂,成林成行,风吹不落,雨洗更艳,很受人们的喜爱。

解集的山美,水美,因而也造就了现代一批志士文人,最著名的有王士杰、李百忍。

王士杰,解集人,爱国志士。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满腔热忱参加救国会,经常独自行动,偷袭日军别动队,消灭日军。一次,日本鬼子向纪家湖一带扫荡,王士杰埋伏在荒冢间,奋勇射击日本鬼子。日本鬼子迅速包围了墓地,王士杰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在一座古庙里隐藏。日本鬼子继续合围,又包围了古庙。王士杰抖擞精神,愈战愈勇,打死日军十几个,终因弹尽被俘,绝食而亡。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李百忍,号蕴威,墉桥区解集老汪湖人。50年代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艺术系,后考入南京美术学院深造,1963年调到宿县地区文化局,历任宿县地区书协主席、安徽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一生勤勉,酷爱书法,他的书法自创一体:在汉字结体上,他创造出重心向上,结构奇险,塔式方形,三角留白,个性独特的“百忍体”;在用笔上,他采用圆笔方折,中锋多变,形成龙蛇起伏、狮子滚绣球的飞动效果;在用墨上,浓淡相宜,沉稳厚重,柔中有刚,力透纸背;在章法上,纵横交错,疏密有致,变静态为动态;在意境上,把内容美和形式美实现有机结合,他做到“诗以情发,书以文发”、“深入角色,奇趣乃出”;在理论上,他提出墨画是根本,空白是艺术和两层次生新法,即‘脱化生新和创作生新’的二度创作论。成绩卓著,成就辉煌,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宿州市人民政府为此建立了李百忍书法艺术纪念馆。


芦岭

宿州城南23公里处,有镇名曰“芦岭”。芦岭是座有名的煤矿,今人朝兰先生有诗云:一座不毛的山冈/滚走多少乱坟/浸过血/染过泪/一根根饿殍的白骨/曾将日月叩响/今天才发现/竟是它历经风雨/掩埋着/一座座富饶的金矿。《金矿》这首诗道出了芦岭的发展历史,描绘了芦岭煤矿的形成。

芦岭原先是大泽乡的一部分,陈胜大泽乡起义时,这里是一片沼泽,泽内芦苇丛生,野鹿出没。当地人说陈胜在这里狩过猎。

陈胜起义时这里不叫芦岭,只不过是一片无名的沼泽。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在此筑城设府,北到大店南沱河,南至芦岭沼泽地,都是田丞相府第。又因田千秋功大,汉武帝特许乘车上朝,人称“车丞相”。所以在丞相府第堙没成湖后,史称“车家湖”。

关于芦岭名称的来历有三种:一说这里当年鹿多,称“鹿岭”,后因“鹿”与“芦”同音,所以后人把“鹿岭”改为“芦岭”。二说这里芦苇较多,人们因芦苇而起名叫芦岭。三说这里附近有一南北走向的土岭,所以命名为芦岭。并传说宋朝在岭上建有驿亭,为信差歇马饮水处。至于哪种说法准确,目前无法考证。

更确切的是,芦岭在清朝前是一片旷野,1912年建津浦铁路时,在此设芦岭火车站,从此有了便利的交通,为芦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芦岭镇目前的位置很重要,位于墉桥区东南,沱河南岸,东和东北偎大店,西和南毗西寺坡,西北同朱仙庄、大店紧紧相依。境内地势低平,建有芦岭火车站、宿芦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芦岭是一个新镇,经过千百万年的变迁,“滚走多少乱坟/浸过血/染过泪/一根根饿殍的白骨/曾将日月叩响”,从而形成了千丈煤层,经国家勘探,储存量约为4亿吨,年产量为150万吨,被誉为皖北明珠。

芦岭名字虽晚,形成却很古老,境内有汉朝安阳县遗址,安阳县建于汉朝,废于唐朝,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今天仍有安阳村委会,在芦岭镇北12华里处。

芦岭的建制很晚,原属西寺坡镇,1984年从西寺坡镇划出芦岭、花庄、丁桥三个小乡,组建成芦岭镇。

花庄,位于墉桥区东南边缘,津浦铁路芦岭火车站东侧,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26公里。东与北接芦岭、丁桥,东与南同固镇搭界,西靠芦岭火车站。

花庄过去是大泽乡的一部分,一望无际的水面及芦苇,后在黄河所带泥沙的冲击下形成平原。明朝以前无人居住,一片荒凉,后来山西移民见这里土地肥沃,便居住下来,他们垦荒造田,逐渐形成村落。因为四周都很荒凉,所以人称“荒庄”。

解放后,人们为了吉利,遂改荒庄为花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制也在不断地改变:1950年政府设花庄乡,隶属湖沟区,1951年划归任桥区,1958年设大队,属任桥公社,1961年划归西寺坡公社,1969年属芦岭公社,1980年设花庄公社,1984年底划归芦岭镇,1986年设花庄办事处,归芦岭镇,至今为花庄自然村,归芦岭镇。

丁桥,是个集镇,位于墉桥区东南,沱河南岸。地势偏僻,交通闭塞,东和南同固镇清凉、任桥两集毗邻,北临沱河与大店八里集隔河相望。

同花庄一样,丁桥也是大泽乡的一部分,到处是芦苇水面,至今境内多湖泊,主要有窑湖、大庄湖、狼湖等。狼湖因过去是饿狼出没的地方,它与固镇的东湖相连,历史称东狼湖。

丁桥的来历很简单,因古沱河上有桥,方便南北行人,人们便在桥的两边摆摊设点,耕种荒地,逐渐形成村落,以丁姓为先,因此人称丁桥。

解放以来,丁桥建制多变:1951年政府设丁桥乡,1955年改为高级社,隶属任桥区,1958年撤乡为大队,1965年划归西寺坡区,建丁桥公社,1969年复为大队,划归芦岭公社,1980年设丁桥公社,1984年设丁桥乡,属西寺皮区,年底划归芦岭镇,至今仍属芦岭镇。

今看芦岭,街道纵横,道路广阔,房屋鳞次栉比,花园似的阵容下,蕴藏着千层煤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她将成为宿州市的一个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墉桥区的东南。


夹沟

宿州市北去60里,有山,曰“巴山”。巴山脚下有镇,曰“夹沟”。

夹沟,史称青龙镇。集镇中有一条沟,横贯东西,把集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两边相夹,街隅口有一石桥相连,时称夹沟街。久而久之,夹沟便代替了青龙,称“夹沟镇”。

夹沟很古老,汉朝置甾丘县,东魏置辛丰县,唐、宋、元各朝为兵之古百战道,六百年前为传递皇上圣旨和官府文书的驿站,为宿州大驿站之一。史载:“夹沟驿,在宿州城北六十里,洪武初开设正厅,穿堂,后堂,各五间,抱厦、库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七间,中门鼓楼各三间,东西马房各十间。”

夹沟交通十分便利:津浦铁路、206国道、合徐高速横穿镇中心,夹栏河滚滚东去,直达栏杆,王支夹路东通支河,西连五柳风景区。内有高大的丁公馆,外有神奇的泰山庙,美丽的“站一桥,观九桥,一步三桥,三步九桥;桥上有井,井上有桥。”的景观;有芳岩寺、龙泉寺、二郎寺、镇头寺、秦山寺等古代名胜;有被称为淮北“祖母绿”的五柳风景区,芳岩林海;有老山口、草场等秀丽的村庄;有徐王墓、王绩墓、明皇后马娘娘的故居等古迹 ……

   夹沟的特产很多,有:香稻米、大紫红芋、马陵瓜等,尤其是马陵瓜还有段神奇的传说:

马陵瓜产于宿州市夹沟区。相传明朝时,皇后马秀英出生宿州市新丰,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墉桥区辛丰村。她虽然身为皇后,但对农种非常感兴趣,于是便把全国各地进贡给皇上的西瓜,从中选籽,收集起来在御花园中试种,并亲自浇灌,选苗选种。经过多次实验,多次选试,终于培养了一种特殊的西瓜。高兴之余,马皇后请来朱元璋一同品尝。朱元璋持刀开瓜,瓜开处,但见瓤红籽黑,晶莹鲜亮,尝一口满嘴生津,美味香甜。朱元璋禁不住赞道:“好瓜,好瓜!”自此以后便将这种呈青色核桃纹的优质瓜种收集起来,试种几年后,优中再选优,形成当时上好的品种。朱元璋亲自命名为“马陵瓜”。这样马陵瓜便成了皇家独有之物,任何人不得把它传出紫禁城。

后来,皇后马秀英为祭祀其父,以表孝意,诏见了她表舅,守徐王墓地的武忠。(明嘉靖《宿州志》载“徐王墓在州北闵子乡,辛丰里龟山之左,丰山之右。王为马二公即马皇后父也,洪武四年与坟前建庙,永乐九年重修立华表二柱。庙之西南为祭祀曙,祭用太牢。外垣周九里,十三步内垣周一里,坟户九十二家。”)赐给武忠一粒瓜子,命他在坟园内种植,将成熟的第一只瓜,用来祭奠徐王马二公,并紧嘱此瓜不外传。武忠虽然遵照皇后的吩咐,但心中总是个疙瘩,日夜想着:怎么能让乡亲们吃上马陵瓜呢?一天,他看见女儿用来染布的红色颜料,不由的心中一动,随即有了注意,便把收集来的瓜子倒进了染盆了。几经翻抄,瓜子儿变成了紫红色。武忠喜不自胜,心里琢磨着:黑瓜子不可外传,红瓜子总可以了吧。于是马陵瓜便从皇家走进了民间,很快传遍了宿州,成为西瓜中的一道佳品。这只是一种传说,事实是:宿州市自五代起就是西瓜之乡。

西瓜是祛暑解渴的佳品,具有营养丰富,瓜瓤脆甜的特点。史载,西瓜在五代时由非洲传入我国。五代同州合阳县令胡峤写的《陷虏记》载:他居住契丹七年,吃过西瓜,并把瓜种带回中国。说西瓜,结实如斗,味道甘甜,名曰西瓜。明代的学者杨慎认为:西瓜是由胡从回纥族,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可见,我国种西瓜的历史约有一千多年了。

宿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上,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最适宜西瓜生长,所以历史上盛产西瓜,有“西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是人们创收的一大经济作物,远销至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海南等地。

夹沟,由于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为历代文人所青睐,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题流沟寺古松》:

“烟叶葱茏苍廛尾,霜及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

《乱后过流沟寺》:

 

“九徐州新战多,北风杀气满山河。惟有流沟天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明代曾桀有诗《夹沟》:

“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马上行人相借问,计程两驿到徐州。”

明代王英有诗《春日扈跸夹沟夜宿》:

“初雨过符离,云霞望欲迷。垂鞭信马去,随辇听莺啼。山饶行云外,溪回帐殿西。夜深闻鼓角,天近月华低。”

明代李化龙有诗《徐园芳树》:

“松杉十里卷秋涛,山势重围比殿高。霜露满庭深院闲,居人指点说前朝。”

清李心锐题诗《徐园芳树》:

“寝殿巍然在,园高树树芳。恩波缘马后,汤沐赠徐王。竹影摇风翠,松花带雨香。符离谁吊古,墓上几斜阳。”

另诗《烟寺晨钟》云:

“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谁向云中诉,悠悠复断连。”

夹沟镇不仅是一个古老的镇子,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商业繁荣,且成为了车辆运输往来的交通要道。

桃园

应该说桃园是个比较诱人的名字,提到她,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桃子,天上的蟠桃大会。但我要说的桃园,并不是真正的桃园,而是宿州市墉桥区的一个乡镇。

桃园镇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宿怀公路的两侧,东连西寺坡,西接濉溪,南依蕲县,北靠宿州市城区。境内有宿固、宿怀两条公路及古运粮河从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桃园的名字来源于隋朝。隋朝时,宿州有古汴河,古汴河从开封经宿州、灵璧、泗县,入洪泽湖,在宿州的西关大街,穿运粮河。由于古汴河两边景色很美,特别是宿州段,被称为“隋堤烟柳”,因此常常吸引隋炀帝沿古汴河南游。当时的运粮河从古沱河向南,绵延百余里都是桃树,一到春天,两岸似锦的桃花,宛如满地朝霞,随风起伏在古沱河两岸。隋炀帝非常喜欢,每遇此时,便逗留在运粮河上。于是当地官府便在运粮河两岸,盖起了行宫,每年专供隋炀帝旅游居住。行宫四周安排了很多服务人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落,人们命名为“桃园村”。又因桃园地理位置优越,由村变成了镇。

桃园的来历还有另种。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后来在古汴河、运粮河所携带泥沙的冲击下,逐渐形成平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一山西移民在此开荒造田,慢慢形成村落。由于这一移民酷爱桃花,村前村后都种有桃树。春天时,花红灿烂,一片火红,远远望去,像一个锦缎般的园子,因此人称“桃园村”。桃园境内有东坪、刘合子两个主要集镇。

东坪,位于墉桥区南部,桃园区西部,浍河北岸,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连桃园,西接濉溪南坪乡,南依浍河,北靠运粮河。

东坪是个古老的集镇,有千年历史,又名杨浅子。古代属蕲县的一部分,同是康茂才的封地,名字来源于今濉溪南坪。因与南坪毗邻,位在南坪的东部,因而人称东坪。

东坪在1951年设乡,1955年设高级社,1958年为大队,划归蕲县,1984年恢复东坪乡,今为集镇。

刘合子,是个新集镇,很久以前为刘家村,为汉朝刘家后裔。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而闹的不合,旧社会,两派斗争一直很激烈。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调节下,达成团结,和好如初。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让子孙后代永远和睦相处,人们便把刘家村改为刘合子。

刘合子位于墉桥区南部,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6公里,靠桃园西部边缘。1951年设乡,属桃园区,1954年划归城西区,1958年建大队,隶属城郊公社,1961年建刘合子公社,1969年并入城郊公社,1980年划归桃园区,1984年恢复刘合子乡,今为刘合子集。

随着经济的发展,桃园镇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煤矿的开采,直接促进桃园的飞速发展,成为宿州市一个重镇。据专家勘探:桃园地下煤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约为2亿吨。目前,境内设有桃园矿,专门开采煤矿。桃园矿建设得非常漂亮,院内整洁地排列着办公楼、厂房、车间、工人宿舍等。为了找回桃园过去的感觉,院内人工栽植了许多桃树。每年春天,这里的桃花红白相间,红得像一抹朝霞,一片接一片地映在矿区内,白的像点点瑞雪,点缀在楼房间,墙内外。桃园矿的领导们,特意规定每年的四月八日,在这里举行桃园诗会,让宿州、淮北两地区的诗友们在这里写诗诵诗,共同怀念过去的桃园,记得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杨柳春风绿上天,一池碧水到花间。牛郎偷得蟠桃果,霞满银河诗满船。

解放后,桃园的建制是这样变更的:1950年政府设桃园区,1955年撤区设乡划归蕲县,1958年,桃园分家,南部划归蕲县区,北部划归宿州城区,1961设桃园公社,1980年设桃园区,今为桃园镇。

今天的桃园,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乘着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发展迅猛,如果在过几年,桃园镇会更加美丽富裕。


曹村

曹村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只有现在。《宿州志》只有几个字的记载,名曰“曹家店子”。据史载: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属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于宿州市两个著名古迹: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闵子墓。桃山集古为驿站,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岳王祠于此。据当地人讲,岳王祠很宏观,祠内有岁逾千年的大银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还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桥,桥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树,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桥驮树时树驮桥”。南部是闵子骞的祠堂,三进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仪慈祥的闵公像,年逾两千年的古柏、银杏。由于桃山集、闵贤集行人积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连接桃山、闵贤的官道旁,搭庵卖茶,人称“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后人称“曹村”。

宿州最著名的“啥汤”就出于此:曹氏在此居住后,开荒造田,渐渐富裕,养的鸡吃不完,便把它们退好挂起来。一天桃山驿有人通知曹氏,说有一个大官要从此路过,让他熬一锅麦茶等着。在熬麦茶时,一只鸡掉进了锅里。等曹氏发现后,鸡已被煮得稀烂,无法捞出。曹氏此时灵机一动,抓把盐撒进锅里,尝一尝,味道鲜美。便对当官的说:“为了您的到来,特熬了锅汤。”当官一听不高兴,问:“啥汤?”曹氏又灵机一动说:“对,大人,是‘啥’汤。”当官的让端来尝尝,结果非常满意,便大力推广,于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麦仁掺鸡肉熬的“啥汤”,成为特色小吃后,一直留传至今。

曹村的发展源于她的地理位置。曹村位于两省三县交接处,东临褚兰,西接萧县,南连夹沟,北靠江苏铜山县,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这样在地理位置上便促进了曹村的发展。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并在曹村设立车站,曹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解放后,206国道南北横穿曹村,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曹村的发展。据《宿州志》载:1949年前曹村属萧县皇藏区,1951年属江苏徐州市郊十一区,1952年在曹村设乡,隶属桃山区,1957年划归夹沟区。206国道通行后,曹村经济再次突飞猛进的发展,1969年设曹村公社,1980年设曹村镇。至今仍为曹村镇。

曹村地形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多河流,主要的河流有:奎河、望州河、灌沟河、小肥河、斜河等。为了更好地灌溉农田,解放后,在曹村的秦山、马弯、胡庄、曹村、后旺、陈疃等村,建设了拦河大坝,设有桃山水库。

另外,曹村有种神奇的石头,叫竹叶石:

竹叶石,又名红竹,御封“洪武石”。是由紫石色、砾屑和灰色、绿色胶结物组成的竹叶状石,天然的竹叶图案,光洁莹润,有极高的装饰用途,在石料中具有独特的风格。经查阅《安徽大理石》专家论证“……紫灰绿组成的竹叶图案花纹,节理袭隙少,矿层完整,机械强度高,加工性能强,易于锯切磨光,加工后的光面,砾屑显目分明,片片竹叶飘于水面,颇有风雅之感。用于地面、贴墙都能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

在宿州市曹村北西街,现存竹叶石大鼓式门阵一对,高约1.2米,长约1.5米,厚约0.3米。鼓周长0.6米,呈紫红色,竹叶清晰,光洁丰润。当地人说,这对门阵约有600年历史,原是司后庄富户胡姓的,他的祖上曾是明朝官员,当时有宅舍数百间,门庭高大,为显示其豪华,饰这一对门阵。土地革命时分给了一户贫苦人家。文革时被砸掉一点封边。如今被香港的一个老板看中,要出价50万港币。足见其珍贵。

竹叶石的确是国宝,相传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洪武石。朱洪武定都南京后,许多人从曹村开采竹叶石,运往南京作装饰,由于当时运输工具差,只能用滚木一点一点往前推,耗尽了人力财力。马皇后知道这件事后,便向朱元璋建议说,石头有什么好的,俺娘家茅厕里垒的都是。朱元璋是个开明的皇帝,便采纳了马娘娘的建议,停止再运竹叶石,直到现在曹村山上还有几块当时未运走的竹叶石,足有两米多长。

应该说曹村镇是个后起之秀,现有“安徽北门第一镇”之美誉,这一切应归功于改革开放。但曹村的开发潜力还很大,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尚未开发,如:闵子骞祠堂和闵墓,春秋宋襄公的崮寺遗址,张果老当火夫出家地——秦山寺,桃山集的岳王祠,铁道西隋唐时期的古窑址等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