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符离镇马庄烈士陵园守墓时,来了8位追思革命先烈的徐州市民。我不仅向他们讲述了烈士们的故事,还给大家作了一场“不忘初心,追思先烈,振兴中华”的简短演讲。作为陵园的主要修建者和守护人,几年来,我接待了一批批前来祭扫烈士的干部群众。如今,陵园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于1942年6月出生在符离镇,7岁那年新中国成立。早在少年时期我就知道,我们镇马庄村的一片荒岗上安息着淮海战役中为解放符离而捐躯的3位烈士,他们是解放军指战员钱维章、蔡士友、李月书。长大以后,怀着对先烈的无限崇敬,我不断搜集烈士们的故事,经常向周边群众广为宣传。
1992年,政府部门曾对马庄烈士陵园进行整修。后来,马庄村并入丁集村,因种种原因陵园失修。其间,村委会主任苗秀全等人曾出资整修。2014年春节前,我和90多岁的师父杨志洲一路游玩,感叹农村的喜人变化。然而,当我们路过马庄烈士陵园时,看到陵园比较简陋,心里很难受。我们师徒一合计,决定修一个崭新的烈士陵园,并把附近山上的3座烈士孤坟也迁过来集中安放。
为实现这个心愿,我们师徒率先捐款,并向广大党员、个私企业主和群众发出了修建烈士陵园的倡议。45位热心人慷慨解囊,总计捐款22万元。一位山东来的新媳妇嫁到符离镇不久,得知要捐资修烈士陵园,主动捐出2000元钱;一位患有重病并长期服药的村民坚持捐了500元;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也挤出钱来捐建烈士陵园。他们动情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有吃有住了,也得让先烈们有个‘新家’。”修建烈士陵园需要征用近两亩土地,镇里一开始还担心群众不配合,没想到群众积极支持,没有一人提出补偿要求,他们说,“革命先烈把生命都献给国家了,我们还在乎这点地吗?”
我和师父花了近一年时间精心规划设计烈士陵园,在施工阶段,附近许多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为烈士修陵园,干的是良心活、功德事。俺们都盼着陵园尽快在家门口落成,让烈士在当年献身的土地上,看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陵园整修一新后,我和师父杨志洲成了陵园的守护人。不久前,师父去世了,我坚持一个人守护。现在,每当有人前来缅怀先烈,我都会作向导,给他们讲述烈士的故事。我告诉每一个前来祭扫的人,我经历过解放战争,知道旧社会的苦难,如今生活好了,一定不能忘了那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烈士的精神一定要代代相传。
责编: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