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城向东约东五公里处有座山,叫三山,山不大,文化底蕴却相当丰厚。
三山山脉南北走向,南北长约三公里,东西最宽处一公里多。共有七个山头,高低宽窄不一。歌谣说:
头山没有二山高,
三山凹个腰,
四山九个顶,
五山盖座庙,
六山水里泡,
七山无影万丈高,
百鸟难筑巢。
说的这七山是最北边的一个山头,山很矮,矮得日出无影,却诙谐地说它无影万丈高。割草的人不大费力就上了山顶,人的干扰使鸟儿无法筑巢。
这六山周围地势低洼,下大雨积水连湖,所以说六山水里泡。有山有水,其景秀丽,以前却是土匪强盗经常光顾的地方。民国期间,巨匪陈茂钊横行乡里,经常聚散六山。一次绑票后,剩30多人没按期来赎,就在此地撕票。一阵枪响,全打倒在地。有一个四十多岁妇女,枪响时被打中倒下,夜里醒来,野狗正舔她脖子上的血。她奋力驱赶走了野狗,看星星辨认方向,向东爬去。爬了三里多路,爬到一家人的锅屋舀水喝,被人救起,用土牛车推送到她女儿家。原来枪只打伤她的脖子,没中要害。以后这人活了九十多岁。
这伙悍匪最后栽在雷杰三手中。雷杰三时任国军师长,驻军灵璧,招安了陈茂钊的二当家的杨大贵,让他当冯庙区区长,全力剿匪,斩获颇多。土匪失势,雷茂三适时进行招安,所有的土匪全被招来,加入国军,编成一个连,换上新装备,优厚待遇。土匪都很高兴。一日接到命令,到灵璧县城孙家校场训练,晚上举行酒会。大酒大肉,土匪尽醉。雷杰三调来一营兵,杀尽所有土匪。
五山盖座庙,清雍正年间建庙,名为玉皇阁。规模不大,三间大殿,飞檐走壁,雕梁画栋,内立玉皇大帝和几尊神像,却给这山添上神光。民间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天上人间都要庆贺。所以三山每年正月初九逢会,庆贺玉皇大帝生日。会上最主要的舞龙舞狮,旱船高跷,各呈其彩,很是热闹。附近几个村庄都组成自己的队伍,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参加。年初二就出去跑会,晏路,汤庙,娄庄,关庙······有会必到,上香祭拜,然后,以艺会友,卖力演出,以挣些彩头。若哪队逢会没到,以后再遇到要郑重赔礼道歉。又有人专门建立女子龙灯队,训出一队漂亮女子专业龙狮旱船队伍,风云一时。年初九会上,这一片村里的加上外来的十几个龙灯队,各自拉开场子,锣鼓擂动,巨龙翻飞,彩狮腾跃,旱船摇摆,小丑出尽洋相,乐翻了整个村庄。做小买卖的,早五更出摊,傍晚才收。十里八村都来赶会,少说也有三千人。那些旱船边的小丑,见啥说啥,遇啥唱啥,巧舌如簧,歌声嘹亮,往往是博得彩头最多的角色。三山逢会时,往往是最热闹最精彩的,因为大家练过几场,准备充分,使灵璧的龙灯会达到高潮。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问问都是当年 的龙灯会上的好手。这个众人参与年年举行的活动,热闹了节日,振奋了民心,推动了民间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四山九个顶,是说山上有九个高起的地方。山有九顶呈祥瑞。据说孔子自楚去齐,路过这里,见民风淳朴,便与八个弟子登上四山,每人一坐一个座位,讲学授课。春光明媚,山风拂煦,不觉过了半日。
及下山,有一贤人问子路:先生讲什么?
答曰:三注为学。
问:何为三注?
对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学三注焉!
贤者不觉入神,口中念念,三注三注······这山由此得名三注山。
三山凹个腰,说这三山又矮又小,从上边和两边望去,山行凹了进去,像个凹腰葫芦,平添了许多趣味。
歌谣说一山没有二山高,这二山是主峰,也不过百米高,一山更矮,且是平顶。歌谣说,一山动箫声,二山放风筝。
这里说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
项羽被汉兵困于垓下,十面埋伏,项羽冲突不出。夜晚,张良一山上吹箫,兵士二山上放牛皮大风筝,风筝升空,张良坐在风筝尾巴系住的大筐里,飘到楚军上空。张良吹楚曲,唱楚歌,乡歌乡曲动乡情,被困的楚兵思念家乡和亲人,便开小差逃跑。张良从一更吹到五更,活活地吹散楚兵,从而演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的故事。由此,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因此,这山又名散楚山。
一山为何三个名?
散楚山名字源于楚汉相争的历史。
三注山来源于孔子讲学的轶事。
散楚山,三注山,散三两字同声同韵,民间口语,简洁为上,叫它三山,便于交流,且易懂好记,这个俗名叫开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