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张氏一百三十三世张浦携子侄十九人徙沛陇,后择胜地朝阳湖(今山东微山县欢城镇张白庄)而居。洪武年末,张浦曾孙三兄弟,离开山东,长途迁徙古黄疃集(今宿州市栏杆镇石河涯),史称黄疃张。二房移居渡口(今灵璧县尹集镇张集村)。三房又卜择濉河南岸一地居住。此地本无名,因有通衢大道,故以大路命名,再冠以姓氏,即张大路也。
张大路始无集市,因水陆交通便利,商旅毕至,逐渐形成集市,又称张大路集。人们则习惯简称为大路,一直沿用至今。张氏一脉已在此繁衍约二十三世,500余年。
新中国成立前,张氏族人主要在老濉河以南居住,为了防范贼偷盗抢,依托濉河,挖有壕沟绕居住地一周,引入濉河水,俗称圩河沟。在兵荒马乱时期,易守难攻,实乃理想家园。随着时间推移,又不断地有孙、陈、刘等姓氏迁入,大都在濉河以北居住。由于濉河以南,人口密度大,土地稀缺,以致集市和行政机关都建在濉河以北。
大路因处水陆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新四军决定挺进苏皖北部,开辟新的根据地。1939年6月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领导人张爱萍率部直扑津浦路东。其中苏鲁豫支队的吴法宪已先期抵达,司令部驻地就在张大路。这期间,张大路成了张爱萍将军开展抗日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当时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盛子瑾与国民党灵璧县长兼第五游击队二支队司令许志远之间的矛盾较深。为了化解二人的恩怨,共同抗日,张爱萍于1939年7月底促成盛、许和谈,会议地点定在张大路。8月29日,张爱萍在张大路主持了和谈,盛子瑾与许志远各带一副官参加,从上午谈到下午,费尽周折,最后双方终于握手言和,表示共同抗日,史称“张大路会议”。
会议结束送走许志远后,张爱萍嘱咐盛子瑾走大道返回,盛子瑾执意走濉河边小道。结果途经小湾子时,突遭许志远武装袭击,副官江上清(时任皖东北特别党支部书记)等同志不幸牺牲。张爱萍派胡炳云率部赶到,护送盛子瑾返回专署。又让秘书刘玉柱会同地下党员、泗县大庄区区长石青参与调停了小湾子事件。张爱萍亲自参加了江上清的追悼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盛子瑾的关系。自此,扭转了皖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式,打开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
灵璧北部的土皇帝雷杰三收罗地方武装千余人,驻扎在濉河两岸,先是暗中与敌伪勾结,后来公开投敌,反对国共合作。1939年11月初,张爱萍、吴法宪、赵汇川和盛子瑾等,一起在张大路同许志远、王尔宜、赵觉民等人研究决定:歼灭顽伪雷杰三。共出动六个团的兵力,由张爱萍统一指挥。战斗持续一个星期,共歼敌900多人,雷杰三带着残部逃往宿县时村。
抗日战争时期,张大路是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在灵双路西侧、老濉河北岸,日伪曾修建工事,建有碉堡。为了拔掉这个据点,新四军于1943年秋秘密组织人员,自大路西二里地的晏场开挖地道。为了赶在汛期前竣工,发动人民群众参与。为掩人耳目,白天停工夜里干。群众热情高涨,历时两个月,地道直通碉堡下面,日伪军全然不知。后来备足炸药,一举摧毁了碉堡。日伪势力也随之被消灭殆尽。
抗战胜利后,张大路又成了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国共合谈破裂后,驻防张大路的国民党军队与新四军、游击队摩擦不断。1948年腊月二十八,解放军部队决定攻打大路。民间称“腊月二十八战役”。从早晨开始,激战至中午结束,全歼国民党军队,张大路从此彻底回到了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大路一直是乡党委、政府所在地。早期分别隶属于冯庙区、高楼区、浍沟区,1992年撤区并乡,成为县直辖乡级建制。2010前后,行政村进行了调整,如今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41000人。
(作者晏金宝 ,灵璧县大路乡晏家湾人,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