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大方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张果老故里
(老龙脊自然风景区)
位于宿州市北35公里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相传为神仙张果老故里,其修行、食参精成仙等种种传奇遗迹多达十余处,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尤其是自然风光优美的老龙脊山,宛如神龙昂首援臂,直冲霄汉。若然登临,或绿水青山,奇松拱卫。远眺遐思,直令人超然物外,飘飘欲仙。有《老龙脊仿仙游》一诗云:“龙吟湖畔喜闻莺,水映青山绘丹青。云径通玄生幻象,神游霄汉跨飞龙。群山奔涌连沧海,古洞飘霞绕险峰。不是松涛长啸吼,升仙台上道已成”。老龙脊风景区不仅自然山水风光优美,更有美妙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美景共欣赏,传奇相与析。
1、这里崇峦叠嶂,三山错落,中夹小山,延绵迂回,变幻神奇。是块风水宝地,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诞生于此。当地流传着“三山夹一山,不出皇帝出神仙”的民谣。
2、相传张果老青年出家修行,拜塔山寺妖僧普善为师,普善偷了东海老龙王的两个仙参逃匿,常出向担水的张果老要水喝,一喝半筲,张果老常因挑水不满筲被普善惩罚交接班说出真相,普善暗察知是二仙参饮水所致,便嘱咐张果老用钢针穿上红线乘参童饮水之际刺中男参娃屁股,顺线索挖出,而女参娃却趁机沈了。道人命把男参煮了,熟后香气扑鼻,着实让人垂涎,张果老忍耐不住,不觉便吃了精光,才觉后怕,索性把剩下的参汤也喝了。刷锅水给寺中的黑驴喝了,张果老不料自己却成了神仙,黑驴也成了神驴。便骑上驴逃走,又怕老僧追赶,不时回头观看,后来便转向倒骑,不慎右靴子掉了,顾不得拾,怆惶而逃,从此遨游四海。所经山岩因此为名为天梯,至今在塔山古化石榴园北山“天梯”上还留有“靴子岩”和“驴蹄印”。现在这里已是满山满坡的石榴树,为塔仙牌万亩石榴园基地,每年五月,榴花盛开,姹紫嫣红,一望无际,直如仙境,游客络绎不绝,赶赴“榴花节”盛会。如在果熟之际,果压塌山,粒粒丹珠,采摘品尝,品感极佳,再乘驴访仙,的确是人生快事。
3、传说男仙参被挖出后,留下一个缸口大、深数米的坑,涌出清泉,人们自在地称作“参井”。水味清甜,无碱,长饮此水,体健身轻,益寿延年。原县政协主席禹大成先生有诗叹曰:“山色四时云开端,清溪明月出井栏。借问此间参根水,如何烹饮成八仙?果老担筲朝夕过,普善袖手却称贤。参仙女童逃难去,此处沉冤一祭潭。”
4、藏仙洞 位于塔山顶西侧,这里岩壁陡峭,涧壑幽深,洞前一片茂密的果林,遮掩洞口。传说张果老食参成仙后,仍惧普善妖术,因此躲藏此洞内苦修,故名“藏仙洞”。
5、仙人石 位于藏仙洞下西南山坡,有一2米多高、底精顶细的大石,可蹲一人。据说神仙张果老曾在这块巨石上端坐清修。当地人称“仙人石”。
6、神驴滚地 在仙人石上坡,有一片三十多平方米的不毛之地,这里草木绝生,四周林木丰茂。传说神仙张果老骑的神驴常在这里打滚,所以不长草木,因此叫做“神驴滚地”。
7、天梯 在神驴滚地上坡,几十块巨石从下至上排垒到山顶,形似阶梯通天,故名“天梯”。传说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就是从“天梯上行走上天。至今每块巨石平面上都凹有“驴蹄印”,形象逼真。
宿州市大方寺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拨363米,为淮北地区最高峰,山势由东南向西北绵延,象一条卧伏的老龙朝着古老的化学湖伸展,当地人们习惯地称作“老龙脊”。这里山势绵延起伏,雄奇险峻,拥有原始森林植被七千余亩,树木浓荫遮天蔽日,湖泊清泉,风光宜人。许多传奇景观就分布在这里。
1、龙吟湖 扁泉 传说王母当年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各路神仙都带着奇珍异宝奉献,东海老龙王也兴致勃勃地携带海鲜和两个仙参,从东南游向西北,将至瑶池前,发现两个仙参不见了。一时尴尬,以为愧对王母,遂至长跪不起,化成一座青山。传说明朝刘伯温斩龙脉时,“一剑斫掉龙须嘴,呻吟抓出一潭水”(龙吟湖);二剑斫掉老龙头,断脉伏扁泉流(滴水泉)。龙吟湖在龙脊山北麓,水色清如明镜,三面环山,特别是万木峥嵘的老龙脊,山入明硝,湖中有仙,风景秀丽,堪称一绝。扁泉即老龙项下滴水泉,终年泉水“叮咚”,传为老龙经脉滴注。
2、黑寨墙 老龙脊南端有百亩面积的山寨,由于日久风化,寨墙发黑,当地人称“黑寨墙”,又称“老龙寨”,相传五代时韩小雨曾在此据寨所王。
3、观日台 在老龙脊山上,有一片平台,人称:“观日台”。清晨在这里观看红日,象是从东海底升上天空,霞光艳艳,绮丽壮观,相传张果老食参后曾在此静坐清修,道行与日俱增,而后乘神驴腾空而去,故此又名“升仙台”。
4、仙人洞 在老龙脊南端岩石峭壁间有一山洞,相传为八仙聚会之所。这里奇花瑶草,古柏苍岩,俯瞰田原村落,风景如画。
5、大方寺 座西朝东,背倚龙脊山,面对南北山,左依杏子山,右恃龙脊尾。相传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即建此寺。唐至明清又多次修复,寺院占地五十多亩,僧众多时达四十余人,建有大雄宝殿,佛雕,罗汉堂,碑林等。
这里四面环山,林木遮天蔽日,有原始森林面积近千亩。树类百余种,有1700多年的青檀古树,800多年的橡树,少见的菩堤树、铁木树、柏粟树、黄杨树等。过去这里飞禽走兽,出入频繁,今已多被人猎食。
6、卧牛石 仙人灶 在大方寺东北五十余米处,有一石长3米,围2.5米,形似一头卧牛,故名“卧牛石”。
在卧牛石下坡,有一方圆十多平方米,中间凹陷的土堆,淤土已平,深度不测。传说这是八仙聚会宴请龙王的炊灶,后人称作“仙人灶”。俗名下窑窝。这里涧溪明月,泉流淙淙,峰回路转,环境清幽,难怪八仙会在这里宴请东海龙王。
7、山杏山石 大方寺西北的杏子山坡,有一凳大的石头缝里长出5米高的杏树,精细均匀,约有碗口粗,花果累累,真是奇石怪树,不称“山杏出石”。在这里可以尽赏绵延雄奇蒸腾入云的老龙脊。
八、老海寺
简介:
老海寺位于墉桥区栏杆镇,老海寺林场是淮北平原上难得的一个大型林场。
总面积为1.1万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多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寺内有株千年银杏,高**米,胸径**.**米,它不仅以雄伟壮观引人注目,更以"怀抱乌龙"奇观引人流连忘返.在主干高处寄生一株胸围籈连木,酷似一条直立欲跃的"乌龙"紧偎银杏,峥嵘盘旋,昂然而上.。令人啧啧称奇。
据介绍,老海寺实为“古龙泉寺”,有关资料已无从查起。现在是老海寺林场的办公地,楼后为引资开发的古龙泉寺新址。有关人士说是从泰国计划引资10个亿。将建成一个具有四进院子的庙宇。以两棵古银杏树为轴重修山门。现在已经开始着手修路和开发商业街。
庙内现在香火缭绕,大殿正在建设。高僧据说来自连云港的花果山,法号常生(音)。每年的大年初一和阴历四月初五的石相庙会,来进香的香客众多。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与江苏省淮阴市毗邻
雁 山
有首小诗,向世人表白心迹:聚也是梦/散也是梦/梦成一组彩色的晶莹/古时的延续/至今更梦寐/泯灭不了的冲动/荟萃一种风情/雁山脚下/把日月化解成凄美的结局/昭示人生。我说应该把雁山化成一曲凄凉悲婉的恋歌,来昭示人生。
距宿州市城北50公里处的墉桥区曹村境内,有座美丽的小山,人称雁山。雁山,顾名思义,它以“雁”而得名。相传在很久以前,彭邑南有一座皮州城,城郊有一皮家庄,皮家庄有一皮员外。这皮员外膝下一直未有儿女,到了四十八岁,妻子夜里做了个梦,梦见有神人送她两朵莲花。神人说:“吃了吧,会有好处的。”妻子吃了。一觉醒来,她发现自己怀了孕,十个月后,生下一对孪生姐妹。皮员外非常高兴,搬书取名为大雁、小雁。大雁、小雁自幼生得乖巧,聪明伶俐,千娇百媚。恰巧,皮家庄有户贫苦人家,姓申,生一对双胞兄弟,取名大全、小全。也是天缘凑巧,大雁、小雁与大全、小全,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样两家往来更密切,几乎是皮家离不开申家,申家离不开皮家,两家如同一家。两对男女,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自幼定了婚约。不几年,大雁、小雁已到十八周岁,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这时村里有一恶少,为讨好诸侯王,奏说:
“皮员外有一对孪生女儿,貌若天仙,何不选进宫中。”
诸侯王听罢,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封大雁、小雁为王妃。大雁、小雁宁死不从,皮员外一向把女儿看成命根子,况且自幼就把她们许配给了大全、小全,哪里肯让女儿进宫。那年农历九月初九,诸侯王带着一群衙役家丁,闯进皮家抢亲。皮员外想去阻挡,被爪牙们打翻在地,妻子去阻拦,被他们一脚踢开。他们死拉硬拽,把大雁、小雁塞进花轿,大雁、小雁拼命挣扎,哭声震动着皮家庄,也惊动了神灵,只听天空一声巨响,一股浓烟腾空而起,大雁、小雁升空,飘飘欲仙。接着,一群鸿雁由北向南飞来,大雁、小雁立即加入它们的队伍,鸿雁立即排成“人”字形,向南飞翔。“人”字形鸿雁的影子,印在淮北大地上,墉桥区的大地上立刻出现了一座“人”字形的大山,因此,人们称它为“雁山”。
大全、小全见不到大雁、小雁,相思之苦难以忍受,无奈之中,他们找到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大雁、小雁已居住在雁山的深林里,可能永久不与世人见面了。”大全、小全听了,心里十分难过,为了寻找大雁、小雁,他们倾尽家产,买了两匹白马,骑着向雁山方向寻找。他们走啊,走啊。一日两,两日三,半个月,十五天。路上他们碰见一位老者,老者说:
“大雁、小雁离不远,大全、小全心不甘。”
说毕老者不见了。大全、小全觉得奇怪,犹豫半天,思忖半天,终于坚定信心,继续往前走,又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又碰见老者,老者唱道:
“人转头,马转弯,抬头就是无影山。无影山,万丈高,只到雁山半老腰。”唱着唱着,又不见了。大全、小全继续走,走啊走,翻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说破千言万语,饱尝千辛万苦,直走到黑发变成白发。一天早晨,两匹白马一转弯,转脸一看,一座“人”字形大山耸立面前,极目远眺,只见山头上两个泉眼,晶莹耀眼,斗大的字镶在石头上——“女儿泉”。大全、小全弃马上山,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来到了山半腰泉眼旁。泉眼里荡着清波,亮晶晶的,就像大雁的两只大眼,流出的泉水,像是大雁眸子里射出的泪花。大全、小全感动了,哭泣了,眼里流出滚烫的泪水,那泪花像晨露,滋润着雁山的一草一木,那泪花像珍珠,滚落在泉眼里……
潺潺的泉水伴随着那思念、真挚、纯洁的泪水向四面八方流去,流过高山,经过平原,最后不知流向何方。大全、小全面对大山,哭道:“大雁、小雁,你们在哪里?”空寂的山林中,发出长长的回声,像是大雁、小雁在呼唤:“大全、小全,你们在哪里?”两对童男童女,以真挚的爱情,流出了真挚的泪水,和着女儿泉的青波,构成一曲悲壮凄婉的恋歌,时刻回荡在大山之中,震荡着雁山。
从此,有了雁山,有了雁山那悠悠的泉水,葱茏的树木。
灵 鹫 山
灵鹫山位于符离东部,为符离境内主要山脉,山不大,南北延伸着,像条土龙。因此人们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路过此地,见这里群山沸腾,九龙摆尾,认为必有真龙天子出现。为保住明朝天下永久万代,随命军师刘伯温,烧断这里所有的龙脉。刘伯温在这里支起炉灶,大烧了三个月,觉得还不能根除,就在山下建一座寺庙,起名为灵鹫寺,寺里塑一只巨大的灵鹫鸟,眼瞅着龙山,只要龙一出现,鸟马上去啄,这样龙就不会出现了。因此,老百姓说:
“刘伯温,扯吊蛋,天下龙脉都斩断。”从此,这里有了灵鹫山,灵鹫寺,也有了灵寺村。
灵寺村是个自然村,也是个集镇,位于墉桥区符离镇东北部,津浦铁路东侧,灵鹫山麓。东连顺河乡、夹沟镇的鹤山,西和南接符离镇黄山,北靠褚庄集,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15公里。
据这里的老年人回忆:原来灵鹫山相当美丽
,山上长满了枣树、桃树、杏树、石榴树,山下坡,是方圆十几里的石榴园,尤其是黄花洞附近,果树有合抱粗,遮天影日,鸟语花香,风景宜人;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春天,山坡上杏花灿灿,桃花似锦,百鸟争鸣,山下石榴园,万花齐放,火红如海;夏天,从山上到山下,绿荫荡漾,郁郁葱葱;秋天,山上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山下芦花起伏,一片银白,仿佛是山涧飘落的晨雾。
灵鹫庙是座古老的庙宇,解放前香火很旺盛,解放后,寺庙改为小学。如今仍是小学,校园内遗留方石一块,上刻“灵鹫寺”三个大字,有古柿子树一棵,岁逾数百年,合抱粗细,依然生命旺盛。它们都是古灵鹫寺的见证。
灵鹫山山川灵秀,物华天宝,东北半腰,有著名的古迹黄花洞,灵鹫山的主峰有灵寺山、马山、吕山、乾山,四峰组成北峰。
乾山地处夹沟、顺河、符离三镇交界,山上有老猫洞、乾婆祠、行宫庙、皇姑墓、云窟、神泉等名胜古迹。
老猫洞位于大乾山南麓,相传古有仙人居住,内有石桌、石椅、石床,洞深莫测,无人敢入。1929年,周寨村秦庄有一个叫秦东的人,看破红尘,来此洞中居住。秦东在洞边躬耕山野,吃斋念佛,与世无争。他说:
“人逢乱世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王井涯村有个地主,发财心切,趁时局动荡时,购买田产。秦东劝他说:
“你太糊涂!当今乱世,房要小,财要少,丑妻薄地破棉袄。金钱虽好惹是非,有钱就是罪,无钱则安然。地多罪多,钱多命少,妻美伤身,高墙大院必有灾难。你要悬崖勒马,扒房卖地,散财济贫。不然,悔之晚也。”他认为乾山就是灵仙胜地,一心要脱离红尘。在一个大雾的清晨,他突然感到精神大振,浑身有仙气缠绕,他站在悬崖上,紧闭双目,念念有词,随大雾成仙而去。
乾婆祠最为有名,遗址位于乾山脚下,为四合院,正厅塑有乾婆奶奶。当地老人们说:乾婆家在顺河乡杨套村,是一位超龄姑娘,自由聪明好善,乐于助人,经常给人卜卦算命,消灾治病。一次,她在过河时,误入贼船,被贼人掀入河里溺死。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在河里打鱼,打到了一尊石像,怎么也拖不动,渔人惊讶,问:
“你是谁?”
石像不说话。正好巡天御使太白金星走到这里,见是乾婆,传玉帝口御:
“你是乾婆,此处有山,风景秀美,玉帝封你为乾婆奶奶,为山之神,你愿意吗?”
话刚落音,渔人便一网把石像拉倒了乾山脚下。人们一看是乾婆,选择3月初6日,喇叭号子,红毡铺地送乾婆,并在此盖庙,供奉石像。从此这里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人们为纪念乾婆,便给山起名为乾山,山上盖座奶奶庙,并规定每年的农历3月初6为香火大会。当地人说,香火大会很隆重,方圆百里的人们都来赶庙会,商人在几天前,就着手准备,他们租地皮、抢房子,摆摊设点。到了那一天,山坡上戏台高筑,锣鼓喧天,高跷、狮子、坠子、花鼓、杨琴、丝弦、大鼓书,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们都来给乾婆奶奶烧香磕拜,有求平安的,有求财富的,有拴儿子的,山坡上下人群涌动,少男俊女对对双双,他们在攀登高峰,有的三步一叩,十步九拜,向行宫挪动;黑白棚下,包子、啥汤、油条、烧饼各种小吃形成一条临时街道;日杂百货,儿童玩具,农贸市场鳞次栉比,叫卖声不绝于耳,鞭炮声响彻云霄,喧闹声震惊数十里。
如今,旧的乾婆祠已不复存在,新建的已基本落成,每年仍有一次香火会,为宿州市一著名景点。
云窟在乾山西侧,半山腰,直径约有1米,黑黑的望不到底,用石子投入洞内有断续声。有人传说,此洞通东海,也有人说,从这里放只鸭子,可以从灵鹫山的黄花洞出来。每当大雨来之前,窟中出云。当地人说:云窟出云不用问神;乾山云戴帽,大雨就要到。
神泉位于乾山南麓,她的神奇主要是,无论旱涝天气,她始终不受气候影响,水晶莹剔透,熠熠闪光,潺潺地流入皇姑墓前,随即消失,从不远流。由于其行为若君子,因此人又称“君子泉”。
龙 脊 山
龙脊山的位置很特殊,东、南连宿州市的符离区、夹沟五柳风景区,西、北接淮北的濉溪区,整个风景区呈椭圆形。
从西门进来,是一条约2华里的水泥路,两边雕塑着十二生肖。水泥路的尽头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湖,湖边树个牌子,上有“龙吟湖”字样。湖水清澈,四周青松成行。看来是人工栽植的,并没有奇特处。但使我想不通的是:这儿为什么叫龙脊山?又为什么叫龙吟湖?进门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又想第二个问题,终不能明白,以为是故弄玄虚。所以丢在一旁,继续走路。
两边的树多了起来,青松渐少,杂木渐多,主要有:马尾松、棠梨子、枸杞等。小路的尽头,立着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面前有几条小路:一是土路,向东通密林,阴森森的有种神秘感;一是水泥路向南,呈弧形再向东,通大方寺,由大方寺向西北,通观龙台;一是碎石路向北,通向老龙脊,再向东通大方寺。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踏向了水泥路。
水泥路很窄,两边不时的有石桌子、石凳子,给人以安闲清爽感。走不多远树层多了起来,但树都不太高,多是些:枸杞、算盘子、小枸杞、黄荆条、山胡椒之类,偶尔有棵黄连木、椴树、棠梨子,算是出类拔萃了。约2华里后,有片“灵芝林”,开始出现野山花,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杂居着向行人微笑黄山住宿,使人爽心悦目。特别是刺槐,花刚形成,一嘟嘟,一串串,犹如白色的珍珠。不由使我想起两句古诗来:“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时正开。”此间虽没有桃花,山野花也足够迷人的。
小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弯弯曲曲,起起伏伏,让人捉摸不定,但总体是上升的。到了“菠萝林”,树木越来越密,越来越高大,原先是黄连木、麻楝、山麻秸、川栋,进而是山榆、橡树、银杏,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名贵树种,如杜仲、桂花、油树等。鸟儿并不多,但叫声特别悦耳,主要是黄鹂、山雀、画眉、斑鸠等,偶尔可见到一只野鸡。导游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在早晨6点钟前,就能听“百鸟朝凤”了。
小路终于在我们的脚下消失了,天突然暗了下来,我们钻进了一片翠绿的林海之中。这是青檀密集的地方:整个上空被树叶掩得严严实实,宛如一顶翠绿的帷幔,下面布着一樽樽青檀,有的独股,威武雄壮;有的双股,风雨同舟,至死不渝;有的三股,天下三分,各展雄姿……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棵“九股檀”,檀生九股,岁逾1700年,枝蔓三亩之多,根盘九分之地,老树新枝,雄姿勃发,使人望而生慕。青檀树下,既无杂草,也无矮棵藤蔓,一片细软状似流沙的黑土。青檀林间,掩映着一座古刹,它就是大方寺。座西朝东,依地势而建,东边为龙脊山的最高点,人称“老龙脊”;西边为山凹,山幽谷深,藏龙卧虎;南为高阜,杂木丛生;北为群峰,层峦叠嶂。可惜庙已破落,只存寥寥几间房屋,从旧的痕迹上看,当年的庙宇非常宏观。老和尚说,这里从清末就被土匪霸占,一直到解放。庙毁于土匪。
出了大方寺向西北,约一华里,我们来到了观龙台。观龙台是龙脊山风景区的中心点,四周山谷,中间为一座孤峰,峰上有一巨石,石上用繁体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旁边有一行小字曰“辛巳年杏月”。我们知道刻字日期为:蛇年二月,但距今有多少年,不得而知。
我们在清风荡漾中,登上了观龙台,我这才恍然大悟,不由想起苏轼的诗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个景区是在一道山脉的环抱之中,山脉像一条盘起来的巨龙,头伸向北,尾甩向西,首尾相接处,正是我们进入的大门。龙的嘴唇处,便是那一池静水,犹如龙在饮水,使我明白了龙吟湖的来历。龙脊起伏不断,趁着春天的热气,像是在漂浮,又像是在流动,使我明白了龙脊山的来历。整个景区呈椭圆形,依山而下,蓊蓊郁郁。只有西门可以进出,余者皆为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是古代屯兵的好地方。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土匪占据的原因。但最使我明白的是一个颠扑不破真理:做任何事情,决不能走马观花,否则,永远不能得到它的真谛。
鹤 山
宿州市墉桥区夹沟镇,镇政府南三里许,有一道古老的山脉。东南西北走向,连绵起伏,悠悠荡荡,白云下,苍山青翠,群鸟争翔。让人看了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感。
鹤山就是其中的一个。鹤山是个古老的名字,相传很久以前,山上长满了葫芦,葫芦秧爬满了山峰山谷,可就是不结葫芦。看山老人急得不知所措。过了很长时间,终于在山的顶峰结了个紫色的葫芦。可把看山的老人乐坏了,天天在那里看管,渐渐的葫芦长大了,老人发现:葫芦长得特别好看,特别大,浑身上下毛茸茸的。
一天,山下来了位风水先生,老者请他看葫芦。风水先生说:
“这葫芦不是一般的葫芦,它是把开山钥匙。从地形上看,这山里有一批宝藏,隐藏在这几千年了。没缘分的人是很难得到的,看来咱们俩是有缘人。”
“那怎么能得到呢?”看山老人听罢,急切地问。
“好办,”风水先生慢条斯理地说,“等到一百天后,我来把它摘下来,绕山转三圈,山就会自动裂开,然后再把葫芦放进山裂处,用葫芦撑着,这样就可以下去拿财宝了。”
风水先生说罢,扬长而去。看山老人天天在那儿等,每天都心急如焚。急不可待地数着:“一天,二天,三天……”到了九十九天,老人实在等不下去了,也不等风水先生来,就把葫芦摘下,按照风水先生说的,绕山转三圈。山果然裂开了。老人把葫芦放进去撑着,自己进入山里。一到里面,发现里面的金银财宝太多了,堆积如山。老人又忙地抓金子,又忙地抓银子,又想拿玉器,搞得手忙脚乱的。就在这时,只听“咔嚓”一声,山合上了,老人被挤死在山里。原来葫芦不到百日,硬度不够,经不住山的压力,所以葫芦被压扁了。于是人们便把此山叫做“合山”,又因“合”与“鹤”同音,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鹤山”。
也有另种说法:在很久以前,这里是陴湖沿边的一座山,山上经常有成群的白鹤栖息,飞起来遮天影日,因此人们叫它鹤山。也有说这里的山形象鹤,人们才叫它鹤山的。
雪 花 山
宿州市墉桥区辖内,有个蕲县镇,蕲县镇是个古老的城镇,传说是明朝康茂才的封地。因为康茂才被封为蕲国公,儿子康铎又世袭蕲国公,所以蕲县出名。但最出名的还是秦朝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因陈胜、吴广起义所以留下很多值得回忆的地名,如:涉故台、鱼腹天书湾、篝火狐鸣处、隐王庙等,还有一处常常被人们遗忘的,那就是雪花山。
雪花山距涉故台只有三华里,说是座山,其实不是,眼前只不过是个两丈高的土堆。但老百姓说它是雪花山。
相传,雪花山是陈胜的妹妹雪花姑的坟墓。陈胜在大泽乡起义,雪花姑也从阳城来到大泽乡。陈胜在前方打仗,雪花姑在后方做些周济贫苦农民的工作。由于她心地善良,颇受百姓们的爱戴。
起义军失败后,秦将章邯率兵攻入大泽乡。雪花姑率当地起义军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雪花姑不幸阵亡。秦军残忍的把她的尸首挂在一棵大树上,告示百姓,收敛者斩。是夜,大雪纷飞。天明,雪花姑的尸首不见了,挂雪花姑尸首的地方,出现了一座五六丈高的雪山。秦军闻讯赶来,挥舞斧凿,企图把雪山扒掉。但雪山坚硬无比,如钢似铁,更奇怪的是,雪山被斧一凿,发出振天巨响,火星乱飞,电闪雷鸣,吓得秦军连忙退去,再也不敢近雪山半步。
两千多年过去了,雪花山已很模糊,但人们仍然不忘记雪花姑,并相互传说雪花姑显灵:附近的百姓遇到婚丧嫁娶,便到雪花姑墓前烧香,以求杯盘碗筷以用,事后在如数送还,无不灵验。如此沿袭了很长时间。后来村里有户贪财人家,为了儿子的婚事,也跑到雪花姑墓前焚香借用具,并保证用后即还。但由于此人贪财,留下了银碗一只,银筷一双。惹怒了雪花姑,此后再焚香,也没有出现杯盘碗筷等用具。
这虽是个传说,但从另个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雪花姑的眷恋。
火 唐 山
宿州市墉桥区栏杆集南五里,有座山,山势陡峭,绿荫覆盖,人称火唐山。山前有台,人称点将台,山后有沟,人称逃界沟。点将台在山中部,距山下平地有百余丈;逃界沟深达几十丈,宽约十多丈,沟内能容万人。相传此地为北宋名将杨继业招亲之处。
杨继业,尊号老令公,山西太原人。由于战乱,自幼居住萧县,二十岁从军,在刘崇帐前当兵。杨继业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使一口金背大砍刀,有万夫不挡之勇,深得刘崇的信任。刘崇是五代后汉高帝刘知远的弟弟,奉刘知远的将令,在火唐山练兵。火唐山南,即今天的宿州市墉桥区路村集一带,有个彭家村,彭家村有个员外,姓佘名起。佘起膝下有一女,名叫佘赛花。佘赛花长得亭亭玉立,娇媚无比,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皆通黄山二日游,尤其善使长枪。
一天,杨继业率领人马围猎,一箭射中一只兔子。那只兔子带箭奔逃,杨继业随后追赶。不想兔子跑进了一家花园,杨继业没有多想就追了进来。抬头一看,花园里有一女将,骑着枣红大马,手持长枪,带着一群丫鬟正在练武。杨继业见了刚想退出,不料那女将大怒起来,喝道:“大胆贼子,竟敢闯我花园!不要走,吃我一枪!”说着拨马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上前施礼道:“小姐息怒,小将确实不知小姐在这里,多有冒犯,请小姐海涵。”佘赛花一见杨继业身长八尺有余,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心中便有爱慕之意,但不知武艺如何,存心想试试杨继业的武功。只见她竖起柳叶眉,大喝一声:“要走也可以,能接我几招否?”说罢,双手紧握枪杆,把马一磕,一个白蛇出洞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也大怒,随声也道:“哪里来的野丫头,这等无礼,我岂怕你不成!”把刀往怀中一揣,来个怀中抱月,“当啷”一声将枪架过,然后催马上前,双手举刀,一个沉香劈山救母之势,搂头就剁。佘赛花二郎担山架过。两人来来回回,在花园中大战了五十多个来回,不分胜败。佘赛花暗暗佩服,杨继业啧啧称奇。佘赛花心中暗想:“这小将武艺道好,符合做我郎君的标准,就是不知他姓什名谁,待我问他一问。”想毕,用枪架住刀,问道:“小将且慢,俺枪下不死无名之鬼,请报上姓名。”杨继业道:“大将行不改名,坐不更姓。俺乃山西人氏,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业是也。”佘赛花心中暗喜:原来是将门虎子,看来他是我的郎君无疑了。想罢,拨马便走,口里说道:“敢跟我来否?”杨继业一看,心想:要走?念你是个女子,俺不追了。但听佘赛花这样一说,不由气冲丹田,随口说道:“哪个怕你?”催马举刀便追。
两匹马出了彭家村,直奔村后的小树林。进了小树林不远,有座小庙,庙前是块空地。佘赛花回马大吼一声,回枪奔杨继业而来,杨继业双手握刀,刚要架枪,不料那马失了前蹄,“噗嗵”一声栽倒在地,把杨继业掀了下来。杨继业双眼一闭,心想:完了,必死无疑。但出乎意料的是,那女将并没杀他,而是下马将他扶起,一双杏眼含情脉脉地望着他道:“将军请起,小女子多有得罪,请将军海涵。”杨继业大为感动,随口说道:“小将误闯花园,还请小姐海涵。”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敬让着来到庙前,抬头一看庙上有字为“七子庙”。望着“七子庙”,佘赛花道:“将军将门虎子,武艺超群,令小女子羡慕。请问将军有家室吗?”杨继业一听心中欢喜,望着佘赛花道:“自幼飘落未有家室。”佘赛花脸一红道:“如果将军不嫌我脚大身丑,愿为将军持笤。”杨继业道:“承蒙小姐高看,小生高攀了。”
随后两人就在庙中,借香炉拜了天地。佘赛花道:“咱俩在七子庙拜天地,我定为将军生七子。”后来夫妻二人投奔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成了名冠历史的名将,杨继业就是后来的老令公,佘赛花就是后来的佘老太君。他们共生七子,又收个义子,共八个儿子,所以才有后来的七郎八虎闯幽州之说。
老 子 鞭 山
宿州市栏杆区,有个林湖庄。林湖庄是个美丽的村庄,村里树木葱茏,道
路平直,民风淳朴,所以,这里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们安居乐业,是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小康村落。这里的传说却更令你流连忘返。
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李耳,字老聃,人称老子,后来成了神仙,专门负责在下界体察民情,为民解忧。一天,老子骑着青牛,驾着祥云,来到彭城国南,就是今天的栏杆、褚兰一带。见这里非山即水,全无田地,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人畜多病。便问是什么原因?当地人说:原来这里是一片肥美的土地,后为山神、水神强占,没了土地,因此这里不但没东西吃而且也缺少衣服。老子闻言,不由得怒火中烧,热血沸腾,举起钢鞭,向群山赶去。为了解救一方百姓,老子决心把群山赶入东海。只见钢鞭像一条巨龙,在空中飞舞着,晴天霹雳,周天摇撼,山神惊恐万状,忙率群山一顺头地向东南奔去。这时一个农妇的哭声惊动了老子:“刘小山,刘小山!……”原来这个农妇唯一的儿子刘小山,在山里打柴,母亲正翘首盼归。忽然间见群山奔腾,天崩地裂,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怕儿子在山里遭受不幸,故而惊呼。老子尤重民意,误以为农妇要求“留小山”。于是便喝令群山停止前进,就地下缩。就这样,在今宿州市北部留下大小三百多个山头,且都变成现在的半山残丘,都为东南走向。因刘小山而得名的村庄,就叫刘小山子庄。在今宿州市栏杆区境内,许多村里仍有大小不等的明石裸露在地表,人们称它为“无影山”。由于群山下缩,导致临近的湖水被挤走,人们便在这里植林种田,筑房集居,渐成庄落,互为邻里,因此称林湖庄,从古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