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是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主战场,霸王别姬故事就发生在灵璧一带。故事的女主角虞姬自刎之后葬在了今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303省道南侧。喜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游人来此缅怀凭吊英雄美人,定会吁嗟感叹,思绪万千。
粉黛红颜为知己
虞姬是项羽的宠妾,姓虞,名、生年、籍贯不详,项羽行军作战常带在身边。
虞姬有多美?与项羽是如何相亲相爱的?《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后世文人骚客将虞姬想像成一个小家碧玉。唐代冯待征《虞姬怨》:“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明代王洪《虞美人诗》:“妾本寒家女,少小在闺门。何以丑陋姿,乃蒙君子亲。葑菲徒见采,瓦砾宁所珍。感此伉俪恩,屏营以昏晨。”《史记》称虞姬是虞美人,说明虞姬肯定是个绝色的美人。在人们的心中,与盖世英雄能够相配的必定是个国色天香的美人。由于《史记》记载得过于简略,所以就给文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小家碧玉也好,大家闺秀也罢,虞姬与项羽伉俪情深毋庸置疑。
虞姬与项羽的生死别离场面,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得令人回肠荡气。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决战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里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起楚歌,项王大惊: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汉军营里为何这么多楚人唱歌!西楚霸王误以为大势已去,懊丧至极。夜里,他与美人虞姬饮酒解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泪流满面唱了又唱。“歌数阕,美人和之”。《楚汉春秋》把虞姬和歌记载下来了:“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该诗也称《复垓下歌》。《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著,至唐犹存。陆贾(约前240-前170年)是刘邦的谋臣,记述的虞姬和歌肯定是真实的。虞姬唱完,拔剑自刎。
虞姬为何要自刎?明林弼《虞姬怨》似乎道出虞姬的心声:“君心为妾苦,妾身为君捐。嗟君气如虹,创业未八埏。恨妾命如叶,事主无百年。游魂遂惊尘,怨血溅流泉。妾死亦已矣,君行当勉旃。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虞姬深爱着霸王,尽管霸王身上有着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缺点,但他身上那股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让她顶礼膜拜。虞姬不愿成为霸王的累赘,愿以己之死消除霸王的后顾之忧,希望霸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荒丘青冢埋忠骨
虞姬墓中是否葬有虞姬?前来灵璧虞姬墓凭吊的人们总会提出这个问题。
定远有“灵璧葬其身,定远葬其头”之说。有些资料说项羽被汉军四面围困之时,霸王别姬的悲剧并没有上演,项羽带着八百余名精兵保护着虞姬逃到定远,虞姬死于定远的阴陵之战。其实,霸王别虞姬于垓下史学界早有定论。“灵璧葬其身,定远葬其头”之说也没有什么依据。
虞姬葬于灵璧比较靠谱。理由如下:其一,虞姬垓下被围自刎符合情理。虞姬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与项羽情真义切,不会颠簸逃亡200多里后再自刎,项羽歌数阕而和之、果断自刎符合其性格特征。其二,项羽对虞姬依依不舍,情意绵绵,绝不会在虞姬伏剑而亡后割其首级。斩首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多情公子项羽对自己的心爱女人何以下得了手?其三,虞姬葬于灵璧有历史考证依据。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考证老子《道德经》版本时说:“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574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中前期,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即项羽妾本。项羽妾本成书于刘邦称帝以前。项羽妾会不会是虞姬呢?笔者认为,项羽妾是虞姬的可能性很大。作为西楚霸王,拥有三妻四妾,佳丽三千,并不为怪。七八百年后的北齐武平五年(574年),能够留存下来墓冢的,绝非是项羽的一般小妾,可能就是项羽的宠妾虞姬。霸王别姬后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虞姬伏剑倒地,香消玉损。项羽抚尸悲泣。尔后,项羽跨上乌骓马,率八百余精壮骑兵连夜溃围南逃。天明时,汉军发觉项羽突围,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之。大战结束,当地士绅发现了项羽爱姬尸体,怜其忠贞,将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部《道德经》予以陪葬。到了频繁变换大王旗的南北朝时代,北齐的一伙彭城盗墓贼跑了个百十里路来到了灵璧,盗挖了项羽宠妾虞姬墓,珍宝没得到,挖出了一部失传近八百年的《道德经》。其四,历代文人墨客大多认同虞姬葬在灵璧。梳理一下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虞姬墓的诗词,不乏知识渊博、擅长考证的文史大家。现存最早吟咏灵璧虞姬墓的诗是北宋末年诗僧饶节的《虞姬墓》诗。宋代范成大《虞姬墓》诗自注云“在虹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璧东十五里处。元代的王恽《虞姬墓》诗自注云“灵璧东三十里,虹县道南”。明代王佐《虞美人草》题注:“此乃垓下所生,但俗有此名,姑用寓意”。清代的于成龙《过虞姬墓》诗题注:“在灵璧县,有红色草,见人辄舞,俗名‘美人草’,和前人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朱筠(1729—1781)。其《虞姬墓》诗云:“倾国曾追百战尘,和君一曲意聊伸。鼎沦水逼输天子,磬云山浮碣美人。骓逝歌中谁得楚,桃花影外自亡秦。安能儿女相从贵,老去犹余陷敌身。”他所吟咏的虞姬墓就是灵璧虞姬墓。此翁官至侍读学士,主治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卓有贡献。其弟子汪中、武亿、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等,皆为著名经学家或史学家。在朱筠等人心目中,虞姬自刎垓下,葬在灵璧,不容置疑。
两千多年来,灵璧虞姬墓大多以荒丘青冢的面貌示人。如元代陈复《宿州作》有“闵子幽林埋故里,虞姬孤冢属谁家”之句。清代乾隆年间凤阳府知府项樟《虞姬墓》诗:“虞兮一剑霸图空,原草年年带血红。子弟八千消灭尽,独留荒冢纪秋风。”根据古人的诗词判断,以前的虞姬墓就是一座沉睡道旁的土荒丘。近年来,灵璧县人民政府对虞姬墓进行了修葺:墓前树立虞美人汉白玉雕像,墓园内建立了历代文人吟咏虞姬的诗词碑廊、虞姬祠庙、楚汉相争事迹陈列馆。现今的灵璧虞姬墓园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楚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精魂化作原上草
霸王别姬经过司马迁的精彩描述,虞美人的可人、知人、不粘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霸王与虞姬也成为中国古代最令人同情的英雄与美女。
虞姬的可人之处在于她能够读懂项羽的心。她知道男人的使命是事业,事业没了,精神支柱就垮了。在四面楚歌中,她看到的项羽已经没了往日破釜沉舟的气概,万人敌的神勇。她知道项羽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想突围东山再起,可又牵挂着自己的安危。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高大威猛的项羽从不流泪,此时却悲泣不已,泪流满面。虞姬在项羽慷慨悲歌中,已经对生死做出了抉择。人活就要活得有价值。选择生,让项羽丢下自己突出重围,被刘邦俘获还可以做个嫔妃。苟且偷生,离开心爱的人儿,灵魂没了寄托,生也只是行尸走肉啊!众所周知,刘邦死后,阴险歹毒的吕后主政,戚夫人被吕后剁掉四肢,挖出眼睛,割去舌头、鼻子,做成了人彘。倘若虞姬当年贪生怕死,爱慕虚荣,做了刘邦的嫔妃,戚夫人的人彘之辱,可能会在她身上重演。虞姬视死如归。为了霸王,为了霸王的事业,她果断地选择了死。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己死了,霸王可以轻装上阵。自己死了,霸王避免了因己而遭受刘邦的羞辱。为了心爱的人而死,死得其所,死得有尊严,死得豪情万丈。
虞姬是个稀世罕见的才女。虞姬能够紧紧揪住霸王的心,凭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美貌,更关键的是靠自己的艺术才华。凭着一时兴起而作的《复垓下歌》,她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五言诗的开创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虞美人不是个绣花的枕头,是一个才艺兼备的美女。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千百年来人们对虞姬之死总是唏嘘不已,说明虞姬死得有价值。虞姬的死超越了封建礼教倡导的贞节烈妇的殉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贞节烈妇之死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悲悯,虞姬之死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悲壮。虞姬的肉体消失了,虞姬的精神永恒了。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愧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最让他愧疚的是做男人的失败。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还能干成什么事呢!可以说,虞姬把霸王的魂魄勾走了。霸王逃到了乌江边上,“悲看骓马去,泣望舣舟来”,霸王本可以过江求生,却放弃了生的机会,举剑自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认为:“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可是,霸王不愿夜渡,因为虞姬正在奈何桥上等着他,他不忍虞姬孤单,欲在阴曹地府与虞姬继续做一对痴情的鸳鸯。
虞姬虽死,虞姬的精魂幻化成淮北平原上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小草——虞美人草。宋许彦国诗《虞美人草》云:“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明彭日贞《幽芳记十六首·虞美人》诗云:“垓下千年碧,而今幻作花。”明郑学醇《咏虞美人草》诗云:“秾妆艳质自天然,云是虞姬原上草。一枝一叶如披甲,两叶一花相间插。队间容队伍容伍,绝似项王用兵法。”明代女诗人朱妙端《虞姬》诗:“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虞美人草,它多彩多姿,有着中国古典美人的丰韵,为花草中的妙品。古代文人将虞姬与虞美人草相联系,是对虞姬视死如归精神的升华。文/周宝芳 图/董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