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花石纲是“纲运”的一个物种。“纲运”即编纲分运,是物质运输的总称。“纲运”始创于唐,发展于宋,宋徽宗时期最为辉煌。当时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运米的称“米饷纲”,马以五十匹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水运方面每十船为一纲。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听信谗言建造“艮岳寿山”,设置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等专门机构,奉皇帝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当时朝廷内有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于山石素有心得,善于逢迎上意,被蔡京推荐来管领该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今开封),十船一组,称作一“纲”,这就是“花石纲”名称之由来。
《宋史·佞幸传·朱勔》中记载:“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以两浙为最甚。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奇石,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花石纲”持续了20多年,到了后来,“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二渐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是搜求强夺的目标,侵扰范围之广,亦远不止于东南一带了。为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
宣和年间,朱勔的花石纲船队行至灵璧蒋圩,与淮南转运使粮草兵船相遇,当时汴河连年失修,河床淤积,河槽水窄浅,两只船队难以同时通行,兵船不得行,引起官兵哗变,淮南转运使陈遘下令捕系朱勔,所运花石纲被哗变官兵掀翻于沿河坡岸,遂形成花石纲遗址。《宋史·陈遘传》记载:“朝廷方督纲饷,运渠壅涩,遘使决吕城、陈公两塘达于渠。漕路甫通,而朱勔花石纲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系其人,而上章自劾。帝为黥勔人,进遘徽猷阁待制。”
花石纲遗址位于灵璧县娄庄镇蒋圩村,303省道北侧,余桥至王赵沟一带。遗址东西长约700—1100米,南北宽约40米,遗址出土大量北宋宣和年间巨石,该遗址证明通济渠宿州段在北宋晚期仍发挥重要的水路运输作用。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大运河花石纲遗址被作为一处重要的遗迹点来调查。省文物局先后于2002年、2009年和2015年组织考古所工作人员对隋唐大运河灵璧段展开考古勘探工作,确定了大运河灵璧段的走向、河床、河堤的宽度等,为运河“申遗”准备材料,并为制订大运河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灵璧花石纲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为大运河,编号:7-1973-3-009。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大运河安徽段上的为数不多的几处遗产点,灵璧花石纲遗址这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也将揭开神秘面纱,为世界民众所熟知。
作者: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