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头寺向北,翻过一座小山,经过一段惊险的盘山公路,便进入了草场村。
草场村很美,地处深山,环境清幽,物草丰美,一条漂亮的乡村公路,从东向西斜过村庄,站在山上看,如一条白色的飘带,蜿蜒而过。村头有几棵大树,挺拔参天,很有些年头。树的一边是水库,碧波荡漾的,为村里增添了不少光彩。
草场村位于夹沟镇的十里长山外,过去是个封闭的小山村,出路有三:一是向南穿过夹沟的十里长山套,过镇疃寺,至胡疃;二是向西,走二里许,跨过山口,经萧县的金寨村,转向北十里至皇藏峪;三是向东北翻越鹰嘴山,走18里盘山道达闵贤。
草场村前身为朱陈村,是个非常富裕的村庄。相传,陶朱公范蠡在此居住过。范蠡在帮助越国打败吴国、逼死吴王夫差后,他不恋官场,劝大夫文种离开,文种不听,后来被越王挖眼割舌,死后头悬于城门。范蠡目睹后,带着美女西施,离开越国,辗转来到夹沟镇镇头寺北,见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便居住下来。他隐姓埋名,取名为陶朱公,在这里开垦荒地,广种粮食,形成了当时非常富庶的村庄,取名为陶朱村。后人改为朱陈村。
相者,朱陈村背靠鱼山,这里以后还会更富裕,要出一斗小米那么多的官。这事被巡天御使李太白得知,他化作一个道士下凡,在鱼头上建了座寺,取名镇头寺,意思是镇住鱼头。从此这里不再出官了。
唐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大诗人白居易亲临朱陈村,目睹了朱陈村当时盛况,赋诗一首云:
徐州古丰县,有村早朱陈。云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才不经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为两隆,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有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临。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行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白居易在诗中,记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描述了朱陈村的繁荣与生活习惯,由衷地发出了“一生苦如此,长慕朱陈村”的感叹。
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黄州为陈季常所藏《朱陈村嫁娶图》题诗二首,其一云: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唯两姓,不将门户买催卢。
其二云: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如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苏轼在宋元三年到元丰二年,任徐州太守,所以对朱陈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都非常熟悉,在两首诗的注解中,他注名朱陈村就是徐州的萧县。
朱陈村因为地理环境好,被明成祖利用,辟为草料场。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朱棣为了争皇位,率军北征,在夹沟(即现在的皇殿湖)安营扎寨,聚草存粮,见草场村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便把它选为军马草料场,成为军事重地。朱棣逐走了原朱陈村的所有居民,让马皇后的表舅武忠一族看守草料场,故命名为草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