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县草沟镇境内的古唐河东岸,有个高台,名叫佘家台。台东的虹灵沟上有一座水关,名曰秦桥关。佘家台相传是因北宋时的佘老太君曾在此驻扎过,故名。相传佘家台原名不叫佘家台,而是叫何唐寨。说的是在唐朝中期,在这个高台上最早居住的是何姓人家。户主姓何名信,家有银钱万贯,良田千顷。何信性情粗暴凶顽,他欺男霸女,奸淫邪道,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何信为保家产安全,在台的周围设立了鹿寨,因右边又是唐河,所以人称何唐寨。何信招募乡勇,日日练兵,年复一年,逐渐做大。他不但鱼肉乡里,横行霸道,而且还拥兵自重,欺讹官府。久而久之,朝廷闻报,派兵镇压。何信哪里是官兵的对手,全家被满门抄斩后,何唐寨被官兵一把火烧成灰烬。自此,这个高台就叫火塘寨了。
本故事按下一头,另表一处。到了唐朝末年,有一对夫妻带着一个七岁男孩逃荒逃到河南境内,这对夫妻,男的叫佘先敬,女的叫刘美声,儿子叫佘尚志。佘先敬一家三口,因在一大户家帮工而在此安顿下来。佘先敬在这里谋生期间结识了一个好友,名叫陈广义,陈有一女唤命陈燕燕,比佘尚志小两岁。十二年后,佘尚志和陈燕燕相继成人,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来,佘陈两家托人做媒,结成亲家。佘尚志和陈燕燕成亲一年后,佘尚志被征当兵,一去不返。其间,陈燕燕怀孕因难产不幸夭亡,留下一女,取名佘赛花。佘先敬夫妇在日夜思子心切之中又痛失儿媳,心情更加悲伤。为了养活赛花,佘先敬跑遍附近的村庄买来一只正在哺乳期的母羊,就用这只羊奶喂养了赛花。等到赛花长到五岁的一天,一个贼人伺机偷走了赛花。当这个贼人将赛花带到山西的一座山下时,遇到了一群喽罗。这伙喽罗杀死盗贼,把赛花抢到了山上。寨主于横生见赛花长得如花似玉,十分可爱,就把小赛花交给侍女养了起来。从此,佘赛花就在这座山上习文练武,苦度春秋。
再说佘先敬夫妇见小赛花失踪之后,到处寻找,都无踪影。两年后,佘先敬的夫人刘美声在抑郁悲痛中得病不治身亡。佘先敬在埋葬夫人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到处乱跑,不知归宿。亲家陈广义就把他弄到家中进行照料。半年后,没想到佘先敬一去经年不归,陈广义就收拾行囊踏上了寻亲的道路。
七年过后,佘赛花在山上已经长到一十二岁,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佘赛花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貌若天仙。寨主于横生见了更是心花怒放,一日醉酒后说:“再过几年,赛花就可以当我的压寨夫人啦!”佘赛花闻听大惊,心想,噢,怪不得寨主将我养活起来,原来是想叫我给他当压寨夫人。哼,没门!我怎么能给强盗当夫人呢?!俗话说,“小孩子,记三不记四”佘赛花五岁时被偷到此地的,家中的情况和爷爷奶奶形象,在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些大概的印象。为了脱离虎口,她决定去寻找爷爷奶奶。于是,佘赛花在一天夜里乘人不备私自逃下山来。佘赛花走了月余,也没走出山西地界。一天,她来到一座城市,在街头流浪。正巧,这座城市是朝廷大将杨衮带兵驻扎的地方。一天,杨衮的夫人在侍女的陪同下到街上买东西,正巧遇上赛花。杨夫人见赛花虽然衣衫不整,有些脏兮兮的,但人长得天生丽质,随之心生爱意,就把赛花带到了杨府。赛花经过一番梳理打扮,更是俏丽无比。杨夫人将赛花介绍给杨衮,杨衮见了十分欢喜,遂把赛花收为义女。在杨家的调教下,赛花一边习文,一边和哥哥杨继业苦练杨家枪法。在这三年的日子里,杨夫人见赛花尽管在杨家学有长进,文武双优,衣食不愁,可是还经常能看到她不时面露不悦之色。于是,杨夫人问她:“赛花,看你好像有什么心事,有时愁眉不展的。好孩子,什么事?别憋着,说出来娘给你担当!”佘赛花说:“你身边虽然什么都好,衣食无忧,可是我还是想弄清我的身世,我记得我好像姓佘,在我的家里,我还有爷爷奶奶!”杨夫人说:“这个,你不必担忧,待有机会,我一定帮你归宗认祖!”赛花说:”谢谢娘亲!”
一日,杨夫人带着赛花和侍女乘轿从东岳庙降香归来,路过大街时,忽听外面有吆喝吵打之声,杨夫人轻挑轿帘一看,原来是一群地痞在殴打一位六十上下的老人。杨夫人遂令落轿,一声喝道:“住手!”此时佘赛花已拔剑在手,怒目而视。众地痞见是杨夫人纷纷退去。杨夫人问:“老人家,请问你是哪里人氏?缘何流落此地?”老人说:“多谢贵人救命之恩,我是河南归德府人,姓陈名广义,我是来寻找我的亲家佘先敬的!”佘赛花听这个老人是来寻找一个和自己一样姓佘的人,于是就问:“那个叫佘先敬的人,他的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啊?”老人看着佘赛花,这才慢慢道出实情......佘赛花一听才知道是自己的外公来到此地,遂道个万福,扑通一跪说:"外公在上,不孝外孙女佘赛花这厢有礼了!”老人一听大喜,忙扶起赛花激动地说:“啊哈,真是苍天有眼啊,叫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的外孙女!赛花啊,你可把俺全家想死啦!”杨夫人一见如此场面,喜在心头,笑上眉梢。忙将老人带到府中和杨衮相见,叙上亲戚,盛情款待,不在话下。
话说在佘赛花十九岁那年,杨衮的儿子杨继业终于按捺不住青春激情,在暗地向佘赛花吐露心迹,传递爱意。佘赛花心想,哥哥虽然长得堂堂一表,凛凛一躯,文武双全,自己也曾萌生爱意,可一想,这是我的哥哥啊,情同手足,怎能有非分之想?今日一见哥哥道出心事,不觉手足无措,满面绯红,只得嫣然一笑,跑开了。 杨继业和佘赛花的暗恋和频繁接触,已经被杨衮夫妇看出破绽。夫妻俩几经商议都没达成统一意见,杨衮认为,儿子和赛花结为连理也未尝不可,他们虽是兄妹,可毕竟是异姓,没有血缘关系。可杨夫人就是不同意,她说:“既是兄妹,怎能成亲?&”杨衮为了既不得罪夫人,又能成全儿女的婚事,就想了一个点子,上书向朝廷推荐儿子杨继业和义女佘菜花领兵去泗州镇守秦桥关火塘寨。圣上准奏后,杨继业和佘菜花就领兵来到了泗州的秦桥关火塘寨,驻扎下来镇守关隘。就在秦桥关火塘寨,杨继业和佘赛花结为连理,并相继生下七子。后来,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杨继业父子因朝廷战事需要,离开火塘寨。在战争中进程中,杨家军看到朝廷腐败,气数已尽,就弃暗投明与赵光胤联合抗唐。唐朝灭亡后,成立大宋,天下太平。杨继业与佘赛花第二次来到火塘寨,为大宋镇守秦桥关。此间,也就有了杨家的点将台,现名杨家台。到了北宋末年,蒙古人进攻边关,杨家将再度出征,离开火塘寨,战争惨烈,得胜还朝后,佘太君为安度晚年,带着亡夫丧子的痛苦,又第三次来到火塘寨。这时,有一道人对佘太君说:“火塘寨的名字不好,不吉利,得改名了!”于是,火塘寨就改成了佘家寨。北宋灭亡后,佘家早走。元军来到佘家寨后,放火将其烧为废墟。佘家寨被大火焚烧后,房舍寨栅荡然无存,仅剩高台一座,故名佘家台。直到现在,佘家台上暴露的文化层,到处都是散落的鹿角,兵器,陶器,瓷器,灰烬等。
现在,佘家台的周围没有一家佘姓人家,据说这可能是因为佘赛花是女性,既然嫁给杨家,那后代就必然都随杨姓。所以,现在只有杨家庄静静地坐落在佘家台的旁侧,杨姓人家也在世代传说着这个发生在佘家台上的“佘太君三下火塘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