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 “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把你当自己人,只有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这是灵璧县游集镇游西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刘磊在选派帮扶干部任期考核会上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7年9月,县里选派第七批驻村扶贫干部,当时在县国土局机关工作的刘磊主动请缨,找到单位领导要求下村扶贫,经过组织批准,他被安排到游集镇游西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妻子知道了劝他,父母都七十多岁了,身体都很不好,你给领导说说咱家里的情况,就不去了吧。其实当初刘磊也犹豫过,想想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父亲,瘫痪在床的母亲,本该多在父母身边照顾。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应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耐心的向妻子说:“现在农村还有很多群众没有脱贫,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尽自己一份责任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再说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游集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回报家乡也是一种尽孝,我想父母亲也会理解和支持我的”。在告知父母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他毅然奔赴离县城近50公里的乡下,吃住都在村里,这一干就是三年多。
刚到村里,刘磊就扑下身子,向村干部了解村里的情况,到群众家里走访,和他们拉家常,询问生产生活情况,还有哪些需要,有什么困难。他发现村班子不健全,村书记是镇文化站站长下派兼任,两委干部也没有配齐,经了解是因为几次选举都没成功。他深知,配齐配强村班子,打造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奋进的村党组织和两委班子,对于党的建设、脱贫攻坚、服务群众、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向镇党委建议尽快选好村两委班子,在他的争取下,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准备,村两委顺利换届,选出了群众认可和拥护的村带头人,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组织结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6.5岁,其中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2人,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让村里的群众能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增加集体和群众的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他跟村两委干部商定建一个扶贫工厂,为了申请项目资金,他城里乡下来回跑了不知多少趟,在他的争取和努力下,县里给批了40万元资金,他又向所在单位争取支持了5万元。为了不占用耕地,在他的建议下,工厂选在了村内一块闲置的土地上建设,可是这里地势很洼,需要大量的土方垫平,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他千方百计联系到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企业老板帮助把洼地垫平。经过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扶贫工厂很快于2019年10月建成投产了,村集体每年能收入租金2万元,工厂主要吸纳在家的贫困人口务工,人均月收入可达3千多元。
每次一有机会回城,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他都千方百计地找有关部门、联系企业,软磨硬泡,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几年来,他先后争取到各项资金500多万元,其中向国土局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829亩,总投资217.56万元,改善了村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产出和群众的收入;向交通局争取修建村内水泥路10200米、护栏1600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向水利局争取自来水到户工程项目,解决了村里未通自来水的4个村民组1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户31户112人免费安装到户;联系太平洋建设集团等企业为村里捐助了价值10多万元的苗木和3万元的太阳能路灯,对村庄进行了绿化和亮化,村容村貌、村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向文化局、扶贫局争取资金100万元,完成了村“两室一场”和扶贫工厂建设,新建公厕2座。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村里,访贫问苦是刘磊的工作常态,他很少待在村部,更多的时间是和群众在一起,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群众家里。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向贫困群众宣传国家政策,问寒问暖,了解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平时帮助群众打扫家庭卫生、申请困难救助、办理保险理赔、联系就医、买药和办理医保报销等,通过一件件小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一次入户走访时,他发现贫困户孙宗强妻子腿脚残疾,无法独立行走,便当即与县残联联系,帮助申请了一部免费轮椅并送到家中,方便了其日常生活。
走访中,他得知贫困群众李学彬患类风湿多年,经常腿疼的不能走路,他知道县中医院有个老中医治疗这个病有效果,便打电话联系好,并亲自开车带李学彬到医院就诊,跑前跑后办理入院手续,李学彬住院期间还几次到医院探望,询问治疗情况,出院了又帮助办理医保报销手续。
贫困户尤守亮、康云、姚一元、张秀彩几家的偏房一下雨就渗水,申请危房修缮又达不到条件,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给单位领导汇报争取了资金支持,又联系施工队对几家的房屋进行了修缮。他还用自己的工资为杨荣桂、姚一元、姚一心3户贫困户买了坐便器,帮他们修建了卫生厕所。
村里前元组出口路旁有个汪塘,因暴雨冲刷道路一侧出现塌陷,而且没有护栏,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隐患,以前曾出现过几起人员落水事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方设法很快联系企业运来几车矿山废料把塌陷的地方填平了,他又联系交通部门在塘边装上了护栏,为村民出行消除了安全隐患,该组的群众为了表示感谢,还自发地给他送了面锦旗。
去年夏天,预脱贫户孙宗强家的羊出现拉肚子现象,多方治疗不见效果,先后死了四五只,他在走访时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县畜牧局的专家到户会诊,经过对症下药,疾病很快得到控制,避免了该户更大的损失。
疫情期间,他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赶到村里,与党员干部一道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他冒着危险,亲自接送一名从武汉运送物资的村民到集中隔离点,并安排好其隔离期间的生活,提醒医务人员每天两次量体温,随时了解被隔离对象情况,并经常前往探望,安抚情绪,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不便和难题,得到了被隔离者的理解和配合。在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自掏腰包购买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品发给村里的一线值守人员。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在家里正常上网课,他联系电信部门为家里不能上网的康云、李学财等贫困户免费安装网络,使他们没有因疫情影响而耽误了学业。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没有休息一天,只是去拿为村里购买的防疫物品才回城一趟,然后又匆匆赶回村里,元宵节也是在村里度过的。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晴天下雨,在村里总能看到他那略显疲惫而又坚韧的身影......
“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为村里群众做这些一方面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想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这样心里才觉得踏实,才不会辜负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情......”面对笔者,刘磊深有感触地说。
三年里最让他感到愧疚和遗憾的就是没能在父母跟前尽到作为儿子的责任,甚至在父母去世时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得到父亲因心梗突然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镇里参加扶贫会议,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村里疫情防控一线。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把对父母的那份爱都回报给了家乡的父老和大地......
如今,游西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现在年收入已达20万元。村内主干道已全部铺设了水泥路面,水、电、网完善畅通。大家都觉得村里的环境更美了,兜里更有钱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三年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了,刘磊却感觉在村里还没待够,他已离不开这里的乡亲,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他觉得还有好多事要做,和乡亲们还有好多话要说......。“如果组织批准,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再加一把劲,再出一份力!”在任期考核述职的最后,刘磊说出了他对乡村的真情依恋。其实,群众又怎么舍得他走呢?“就让刘书记在我们村再待几年吧,我们需要他......”。面对考核组的同志,群众代表们也表达了他们最真诚的挽留和期盼。(尤传化)
责编:陈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