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讯 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后周圩村东的奶奶山出产磨石,传说樊哙曾在此竖旗招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故名“磨旗山”。
奶奶山捻寨遗址面积大,为淮北市现存的最大的一处捻军用于军事目的的遗址。保存下来的山寨内部框架结构也较具有典型性,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性。
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及其他自然因素,又因战争动乱,火灾等,山寨早已面目全非,仅存有寨墙及房屋基础。再加上山上及遗址内,生长一种名贵中药材——宿蝎,附近村民为捉蝎子,将寨墙、房基推倒现象时有发生,这对遗址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残存寨墙及房基多用天然页岩石块砌筑,寨内遗存有依地形而建的房屋数十间。
1985年采集生铁1块,发现重修奶奶庙碑1块,刻“磨旗山旧有碧霞宫,后有菩萨明楼,前有阎君两厢,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灵官、华祖诸殿阁。又有朝阳二洞,洞中有玄帝达摩、自汉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丰中遭兵燹。庙楹拆毁、神像倾颓……”此碑系清光绪年间所立。
遗址内乱石中采集到灰陶、粗瓷等生活器皿的残片。2005年文物调查时,在遗址中发现碑头一个,龟形碑座一个,碎碑残块数个,其中一碑的残块上清楚记有“泰山碑记”四字。另有“碧霞宫记碑”一块,上有“主持僧空明”“四月初一日立”的落款。残碑“万善同归碑”一块,上有“重修”、“建于汉唐”、“清光绪年立”字样。
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捻军大战符离集,收磨旗山。捻军占据此山后,便安营扎寨,屯兵把守,切断清军粮道。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带领团练至高皇山。命奸细赵克常打入磨旗山,洋装助捻,里应外合,迫使捻军焚寨西走,转战于萧、宿、永边缘地带。磨旗山捻寨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60米。现为一片废墟,到处可见用薄板石垒成的寨墙,但布局很不规整,残垣断壁高约1米。
【责编:陈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