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宿州的历史地名杂谈发布时间:2021-05-06    文章来源:

桃山

桃山是个古集,位于墉桥区北部边缘,津浦铁路东侧,206国道横穿其境,东偎程庄,西依萧县赵楼、官桥,南靠曹村,北连江苏省铜山县三铺镇。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48.5公里。

桃山是个古驿站,唐朝设驿站,取名桃山驿,名字来自附近的山名。桃山附近有山,形状似桃,因而人们叫它桃山。另一种说法是:北宋时,著名诗人陈师道,在任徐州知府时,常来此地游玩,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后来陈师道被奸人所害,削职为民,来到此山隐居。他喜爱桃树,整日在山上栽桃树,管理桃树。结果山上长满了桃树,枝繁叶茂,春天桃花灿烂,火红如海,形成当时的一大景观。陈师道称此山为桃山,所以人们称为桃山。此后,桃山、桃山集便留传下来。据清朝嘉庆《萧县志》载:“县东南60里山下有桃山。”就是今天的桃山集。境内有大山口村,小山口村,皆因南部齐山得名。南部有山口,比北部山口大,因而叫大山口村;北部山口小,因而位于此山口的村,叫小山口村。

桃山集街道为南北走向,原街道是驿站,是古代南京、北京的必经之路,1978年政府修铺了206国道,改变了桃山的老驿站,为桃山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从桃山集坐公共汽车20分钟可到徐州。因而,桃山原为江苏省徐州市市郊十一区一部分,1952年划归宿县,政府设桃山区,1957年并入夹沟区,设桃山乡,1958年设桃山公社,1969年设桃山大队,隶属曹村区,1980年设桃山公社,1984年设桃山乡,今为桃山集,属曹村镇。

解放前,由于长期战争,河道失修,每逢雨季西部和北部,山洪直泻,望州河泛滥成灾,平原庄稼十淹其九;旱天土地龟裂,庄稼很难收成。目前,疏浚了河道,取直了灌沟河,开挖了各种蓄水设备,旱涝基本保收。

桃山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明朝建立的岳王祠,位三环村西的桥驮树,树驮桥。

岳王祠:桃山姓很杂,以岳姓户数最多,至今岳姓还是桃山的大户,因而就有了岳王祠。岳家祠坐落在桃山驿道的东侧,坐南朝北,为三进院落,分为上殿、中殿、后殿,阁楼式建筑,气势相当恢弘。后殿陈设着岳飞的自画像,岳家的祖宗牌位按顺序摆列的井井有条。院中有大小碑文20余座,岳飞著名的词《满江红》镌刻在石碑上,显示了岳家世代忠于皇上,世代忠于祖国,为世间之楷模。

已故的岳家族长岳崇武曾亲口介绍过岳家祠堂营造过程:明朝万历年间,湖南赶考举子叶向高,北京赶考途径桃山驿,突发重病。桃山集百姓岳飞后代岳忠贤,视叶向高为亲兄弟,为其看病熬药,精心照料,关怀备至。后来叶向高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官拜户部尚书。叶向高钦佩岳飞,不忘旧恩,尤其感激岳忠贤,便奏明皇上,要求在桃山驿为岳飞立碑,作永久的纪念,让人们永远记住岳飞,发扬他的忠君爱国精神。皇帝准奏,拨银两若干,派叶向高督造,营造岳家祠。祠堂落成之日,叶向高为碑题词:

誓将恢复旧河山,十二金牌师已班。

从此钱塘天业废,濠前化界作重关。

其二,书岳飞的五言诗,送子言张先生北伐

号令末霆讽,天生动地诹。

黄河渡河洛,直捣河燕幽。

马践阏民血,旗臬克汉兴。

归亲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后署名为“绍兴六年,岳飞拜”。碑文为草书,气势逼人,远近闻名。可惜,岳家祠今已不复存在,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仅存瓦房几间,因常年失修,屋顶荒草丛生,多处漏雨,石碑被“文革”砸烂,残落在院中,令人着实叹息。

顺河

符离东去有顺河,是个美丽的乡镇,顺河,就是顺着河边的意思。顺河位于濉河北岸,又名新集孜,是个新兴起的乡镇。解放后,疏通了睢河,取直了股河,开挖了视东沟,水利条件有了彻底的改变。由于对濉河的治理,少了水灾,人们便在沿河大堤盖房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故将新集孜改名为顺河。

顺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为28米,低为26米。解放后体制历经改革:1949年设顺河乡,1958年设顺河公社,1969年设顺河大队,1980年设顺河公社,1984年设顺河乡,如今仍为顺河乡。

   顺河乡很有名,因为它的古迹很多:有著名文化古迹皮日休墓。皮日休,湖北襄阳人,字逸少,号醉吟先生,人称醉士,生于公元834年,死于公元883年。唐朝著名诗人。据《宿县志》载:濉河北岸,以前有座古墓,人称皮日休墓。

《宿县古今》载:早年住鹿门山,字号鹿门子。性傲诞,能文章,大中末年,移家宿州之符离。咸通进士,任太常博士,后避广明之难,流落江南,晚年病卒符离,葬于符离东顺河乡濉河北岸。

对于皮日休人们传说多样,有的说,皮日休在黄巢军攻破长安后,投降了黄巢,被黄巢任命为翰林学士,黄巢失败后,被唐朝政府所杀。在《全唐诗》小传里说黄巢让皮日休写谶文,讽刺唐朝,于是遭祸。尹沫《河南集》有大里寺丞皮子良墓志称皮日休避广明之难,投奔了钱氏,子光业为吴越丞相,皮日休死于吴越。而陆游认为,皮日休为了避广明之难,投奔了吴越,不可能有投降黄巢被杀的事情发生,具体表现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

皮日休是大诗人,对诗富有盛名,这是无可厚非的。史载:皮日休与当时的另一位大诗人陆龟蒙为契友,诗文与龟蒙并齐,当时人称“皮陆”。他的部分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FB,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疾苦,继承了白居易新乐派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皮子文薮》、《皮日休诗集》等。在宿州主要诗作有:

其一、汴河怀古: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硬是天叫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其二、寓宿州和鹿鲁望白菊诗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花钱点照寒烟。蕊香也似浮金厣,花样不如镂玉钱。玩影冯妃堪比鲜,炼形萧史好争妍。无由摘句牙葙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顺河境内有二郎山,位于乡境内的岳桥村。二郎山不高,南北走向,相传,此山于徐州南二郎山一样,都是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时,从西海里担来的。当时杨二郎肩担两座山,赶着太阳走,眼看赶上了,太阳又走远了。反复几次,杨二郎终于明白,负重是赶不上太阳的。于是他撂下了两座山,轻装上阵,终于赶上了太阳。因此,人们把墉桥区岳桥村前的山,叫做二郎山,并在山的南坡建庙,取名为二郎庙。据村中老人回忆,二郎庙为一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殿为五间,塑有杨二郎神像,东西厢房各五间,门楼五间,共二十间。庙毁于“文革”,现在只有遗址。

解放前,山上建有大寨,为当地农民武装抗土匪保村庄所用。清朝咸丰年间,这里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火焚二郎山事件:

清朝末年,吏治FB,发生了著名的捻军大起义。清朝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农历五月,捻军一部分在任复得的领导下,行至宿州顺河乡。由于当地农民缺乏对捻军的了解,在加上清政府的宣传,捻军同当地农民发生了武装冲突,捻军以兵力优势包围了二郎山寨。山寨农民军在寨主马维敏、乔元功的领导下,奋力抵抗,坚持斗争二十多天,终因断水断粮,而难以维持下去。马维敏与乔元功商议决定:自焚以报国家。于是,合寨举火自焚,死难两千三百余人,除妇女老人孩子外,青壮年幸存者只有十八人。二郎山寨农民的这一壮举,震惊了朝野,宿州知州英翰亲自撰文祭奠,奉旨追恤旌表,准建专祠专坊,不少文人赋诗悼念。宿州人民把它编成地方戏《火焚二郎山》,到处演唱,以传扬二郎山寨农民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顺河乡另一闻名全国的壮举就是王效白打烟款运动。

    王效白,墉桥区顺河乡人,生于1898年。17岁考入徐州培训中学,20岁,进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读书,受当时进步刊物《新青年》影响,对革命有了启蒙认识。1931年当时政府向百姓征收鸦片捐120万元。王效白挺身而出,于1932年4月提出“取消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并在今墉桥区顺和乡东王场子,组织农民暴动,攻占了顺河乡,赶走了国民党区长。受到了当时中共徐州特委和宿县中心县委的重视,起义军最高发展到五个大队,后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王效白发动的顺河集禁烟暴动,前后进行了四个多月,队伍发展到一万余人,活动范围约一万多平方公里,是墉桥区现代史上一次最大的农民暴动。

今日的顺河更是今非昔比,到处是笔直的马路,茂密的山林,乡镇企业比比皆是,机械轰鸣,楼台殿阁,现代化的一切充斥着顺河乡的每一个角落。

大营

应该说大营镇是宿州市比较古老的乡镇,其古老的程度,可以与符离、蕲县、临涣媲美。

大营位于宿州市最南部,东连固镇县湖沟区,西接濉溪县双堆集,南靠怀远县包集,北依蕲县,这里自古是百战道,春秋有吴越争霸,战国有秦楚逐鹿,秦末有陈胜、吴广大起义,今有伟大的淮海战役。大营本属楚地,大营,大郢子也,因“郢”字生僻,故后人改为“营”。

大营,古称会垂。《宿县志》载:会垂,即会乡。在蕲县西南。《汉书》韦昭注说,会垂蕲县之乡名。《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击之”。次年双方激战于蕲西之会垂,黥布败走,高祖令别将追之。会垂今之宿县大营也。

史载:周武王分封诸侯,建楚国,定国都于郢。郢就是今湖南省江陵县。楚国自楚怀王入秦不返,屈原跳江,国力大减。传到顷襄王,内政更加FB,国力更加衰弱。秦国抓住时机,派大将白起攻楚,于公元前278年,即顷襄王21年,攻陷郢。顷襄王逃走,国都迁至陈地,即今河南省淮阳。顷襄王病逝,楚考烈王即位。秦继续攻楚,楚国接连败退,于公元前253年再次迁都至巨阳,即今安徽省阜阳境内。楚考烈王急中生智,于公元前241年联合赵、魏、卫抗秦,双方相持在函谷关,由于联军缺乏统一调配,结果被秦采取各个击破、内部瓦解等办法打败。楚第三次迁都至寿春(即今之寿县),并改寿春为郢。这时秦国内政已稳,秦始皇踏上秦国国王的宝座,开始了各方面的改革,秦国更加强大。公元前223年,羽翼丰满的秦国开始实现他的伟大抱负,向六国发动了激烈的战争。秦始皇派大将李信,率军20万攻楚,由于准备不足,秦国战败。秦始皇又派宿将王翦率军60万攻楚,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下,楚国彻底溃散。同年,楚将项燕在淮南起兵抗秦,同王翦战于蕲县南,今大营境内。又因项燕兵力弱小而失败,项燕自刎而死,楚国灭亡。

楚国亡后,楚国人没有屈服,溃散的军队及楚国的百姓,分散在淮河两岸,他们时刻不忘复国,但没有找到机会。为了让子孙后代都不忘楚国,他们便将所居村庄以“郢“命名。所以至今宿州市南部尚有:李郢子、东郢子、西郢子等村名。大营,即是大郢子,皆是楚人命名。

建国后,大营的建制几经变更:1950年政府设大营区,年底撤大营区设大营乡,1955年合作化时为先锋高级社,1958年政设合一设大营公社,隶属蕲县区,1969年撤区并社,政府设大营公社,升格为区级建制,1980年设大营区,至今为大营镇。

大营境内地势低洼,土地多分布在澥河两岸,旧社会多水灾,解放后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沟渠,开挖了引水渠,使洼地变良田,如今是个比较富庶的集镇。大营有优美的集镇方店,有生命河澥河。

方店是个古集,位于墉桥区南部,澥河北岸,宿怀公路两侧,东连固镇湖沟,西至陈李村,南临怀远杨集、王营,北依永镇,距宿州城38公里。

方店的传说很美丽,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并无村庄,而是一望无际的荒草湖泊,只有澥河南北横着,隔断交通。有一个姓方的生意人,常于澥河渡口过河,南北往来做生意,每经此处,南北数十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行人无膳食和住宿处。于是,姓方的生意人,便在此处盖几间房屋,开设饭店,兼营住宿、卖茶,即照顾了行人,又利于自己买卖。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处于交通要道,加之方生经营有方,所以生意很兴隆。这样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在此开铺设店,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镇。因由方姓为先,因此人们称“方家店”。后人简称方店。

方店地处平原,位于河道流域,因此境内地势低洼,最高海拔为23米,最低海拔为21米。解放前多受灾,建国后对澥河进行了开挖治理,并开挖了浍澥新河和吴傅河,兴建了吴傅节制闸、方店节制闸,对旱涝起到了调节作用。

方店的体制,建国后多次变更:1950年成立方店乡,1955年成立方店公社,1958年改为方店大队,属大营公社,1980年重建方店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后设乡,至今为方店集。属大营镇。

澥河,位于墉桥区大营集南,有一百多年历史。很早以前,大约在清朝中期澥河是一排水沟。到了晚清时期,当地人开挖成河道,取名澥河。

澥河最早发源于大营集西,现在源头在蒙城县北曹市东,距北肥河约7.5公里,流经濉溪县罗集北李大桥,始入墉桥区大营镇的方店东部,进入固镇新马桥入浍河。据《宿县志》载:澥河在墉桥区境内全长19.2公里,河口宽35——45米,河底宽22——30米,河深3米,集水面积130.8平方公里。

澥河主要渲泄大营境内平原积水,1975年沿宿怀公路西侧,开挖了澥河新河后,澥河又向浍河分洪。

丁集

丁集在1984年为小乡,位于墉桥区北部,东接灵寺、褚庄,西靠奶奶山,南连黄山,北依打鼓山。距墉桥区所在地18公里。

丁集是个集镇,沿符离师范学校西边公路,向北越过铁路,即可到达。地貌为山区丘陵。

丁集的来历很明显,原是村落,以丁姓为主,所以命名为丁集。丁集背靠打鼓山,打鼓山有个古老的传说:北宋末年,金兀术大举进攻中原,抗金名将岳飞被害,金兀术占领了北宋都城开封,宋军节节败退。著名抗金将领巾帼英雄梁红玉,兵少将寡,被困打鼓山。梁红玉临危不惧,夜半击鼓,金兵以为宋军援兵已到,溃散而逃,后人便把此山命名为打鼓山。此系传说,并无考稽,却为打鼓山增添了不少美丽。

相传:明朝中期,丁集出了一位御史,此人很富裕。有一年,父亲病故,丁御史大办丧事,出殡的那天正赶上逢会,南来的北往的,担挑的卖蒜的,捏泥孩卖泥罐的,应有尽有。打鼓山前,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大人驮小孩,小孩爬在大人的脖子上,叫“人上人”;有的农民赶会买猪,由于热衷看戏,把小猪四踢绑起,放在树叉上,自己同小猪一起看戏,叫“猪上树”;有人扛着扁担去看戏,扁担的一头拴着给妻子的几枝花,在人群中摇来摇去,人称“扁担开花”;一位说书艺人正在说书,书正说在兴头上,一只大雁口噙一条鱼,被击鼓人一惊,鱼掉下来,正好落在大鼓上,发出打鼓声音,人称“鱼打鼓”。因此,有人总结说:丧事中出现了四景,即:人上人,猪上树,扁担开花,鱼打鼓。

丁集附近有牛口村,因牛口村北有一山口,形如牛口,所以人们取名牛口村。牛口村又称牛口衔村、牛口峡村,这里交通闭塞,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但风景优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牛口村西有一个山口,通往濉溪县的邵山寨,两边有排列似牛牙的巨石,所以人称牛口峡。相传,隋朝末年,杨广昏庸,百姓痛苦不堪,爆发了几支农民大起义:李密、翟让的瓦岗军,江南杜伏威,河北窦建德等。有一次,窦建德率领起义军败退到了牛口峡,残兵败将,士气低落。当他们进入牛口峡时,窦建德让人马停下来休息,让士兵打探一下此处是什么地方。士兵打探回来向窦建德报告说:

“此处是牛口峡。”

不料,窦建德听成了牛口衔了,窦建德心想:

“大将最怕犯地名,我姓窦,此地为牛口衔,豆子入牛口,且衔住了,岂有生还之理?此乃天亡我矣!”

遂拔剑自刎身亡。所以牛口峡又成了牛口衔了。窦建德死后,他的部将将他埋在牛口峡山西的山垭里,后来他的亲人逐年添坟,不断扩大,并在墓前立碑纪念,至今这座大墓依然存在,墓碑被“文革”时砸毁,如今也只能在记忆里寻觅了。

丁集附近有藏梅村,因藏梅寺而出名。这里也有一段传说:唐乾符二年,黄巢在此聚众起义。黄巢本是山东曹州人,在起义准备阶段,同藏梅寺的和尚卞绿结为兄弟,起义前,他藏在古宿州的藏梅寺,同卞绿和尚商讨起义的时间、地点、方案,准备起义的那天,黄巢对卞绿和尚说:

“兄长,为起义能顺利进行,我今天要祭刀。”

卞绿说:

“你祭刀,我总觉有些害怕。”

黄巢说:

“哥哥,我祭刀你怕什么?”

“不知怎地,我老觉得心惊肉跳的。”

“那你就躲一躲吧,我祭完刀你再出来。”

于是卞绿和尚就出去躲了。可他躲到哪儿都觉得不安全,最后看见寺前有棵大树,里面是空的,他躲了进去,觉得很安全。

黄巢在寺前耍刀,耍得呼呼生风,洒水不透。觉得没有什么地方可祭刀的,他忽然发现了眼前的这棵树,觉得祭刀最合适,于是一刀砍去,结果把卞绿和尚拦腰截断,死于树中。为此黄巢很伤心。也正应验了“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一人也难逃。”的谶语。人们说,黄巢是天上的曲星,因误放了地狱里的魔鬼而被玉皇罚下来的。地狱共有魔鬼八百万,卞绿是看地狱门的官吏,所以他必须先去。黄巢每杀一个,卞绿就关进地狱一个,决不滥杀一人。

丁集有张家楼,因很久前,村中有一张姓,在村中盖一座土楼,故人称张家楼。南有黄山,为符离重要山脉,传说此山名因汉高祖刘邦所起。汉朝高祖刘邦坐镇天下后,分封诸王,英布分为九江王,后来谋反。汉高祖亲自率兵平叛,在符离北的一座土山上安营扎寨,指挥平叛。后人为纪念刘邦,故将此山更名为“皇山”,也称“高皇山”,久而久之,改为了黄山。后来的府衙为了讨好皇帝,在山上建了高皇庙,如今山上还有高皇庙遗址。

丁集的教育事业发展较早,1912年我市著名的教育家王雪渔创建了丁集、藏梅两所小学。

丁集、藏梅两所小学的创立,为提高丁集的知名度,促进宿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解放后,丁集进行了多次改革:1950年政府设丁集乡,1958年改为大队,隶属符离,1968年设公社,1969年又改为大队,隶属符离,1980年再次设立公社,1984年划为小乡,隶属符离镇,现为丁集集,属符离镇。

如今,丁集在墉桥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乘着党的富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利除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她将成为符离镇的一颗璀璨明珠屹立在镇政府的北部。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