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社区 乡镇社区

灵璧县红色文化的摇篮:灵北抗日中学发布时间:2021-05-14    文章来源:

  安徽网视讯 灵北抗日中学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在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烽火中,中共淮北苏皖边区第四地委为了培养抗日根据地人才,在根据地内开展文化教育工作,1944年1月在灵北菠林庄张家祠堂创办灵北抗日中学,因地处皖东北,又称“皖东北中学”,主要培养地方区乡干部和抗日小学的教师、税收、财会人员及部队的文化教员、宣传干部等。

QQ图片20210514185204.jpg

  时任灵北县县长农超谋兼任校长,在宿东地区民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的教育界知名民主人士王东藩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时任杨疃区代理区长刘彻任教导主任(1944年初,刘彻调宿东办事处任民政科长,沈湘汀从淮北中学调来任教导主任),邱培灵、汪木兰(女)、陈西文(凤阳)、沈士棉,杨锡瑞,王春泉、张树一等曾任教员。

QQ图片20210514185152.jpg

  初办时在校学生近百人,到1945年4月间发展到400人左右。学生来源:一是解放区乡村青年干部,二是敌占区的青年学生,三是抗日干部子女和烈士子女,四是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多半是宿县东部区青年,一是由于受宿东游击大队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革命意识,二是不愿受日本鬼子的残暴统治。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将年龄较大、文化基础较高的学生编为财经班、师资班、行政班;对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较低的学生编为初中班。

  灵北抗日中学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音乐、体育,没有正式课本,全部是油印讲义。教育方法上,紧紧围绕抗日战争的需要,政治课主要是学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和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等内容;语文课内容主要是毛泽东著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青年运动的方向》、《<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历史课主要讲授我党我军的发展史;军事课主要是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和进行射击、投弹、单兵动作等训练。

  灵北抗日中学名义上是学校,实际上是争取敌占区青年参加革命,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的干部训练班。学生在树林子里或祠堂内上课,背包当板凳,腿上放小木板当桌子。学生组织与日常生活半军事化,每10个学生配一支步枪,还有手榴弹。学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外,还经常参加当地革命斗争,如抗日宣传、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征收公粮、动员群众参军、参加生产劳动等。学生们住群众家,睡地铺,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情绪高涨。由于战争形势需要,背包一放坐下来,挂起黑板是学生;背包背起来,是战斗队、工作队、革命宣传队。当时不少村民积极送儿郎上前线参军,其中菠林村本村少年,后被誉为“小兵张嘎”式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张道胜,年仅11岁随部队出征,2012年去世。

  灵北抗日中学开办期间,党组织活动是半公开化的,分别在1944年秋季、冬季和1945年3月,发展三批党员,发展40余名青年学生为共产党员,并先后培养三批学员共800余人到淮北苏皖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等部门工作,大部分担任了基层领导或群众团体的负责人。因此,当年的灵北抗日中学曾有皖东北的“小抗大”之称。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灵北抗日中学校址几经变迁,1945年9月,学校迁往泗县城,后并入淮北师范学校。灵北抗日中学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谢绍业)


【责编:耿莉】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