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日常里不仅仅有着大家所熟悉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重要的日子,比如婚丧嫁娶等,都是我国老百姓的家中大事。因此,除了在重要的节日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会更加有过节的气氛,同时也会促进亲戚、邻里的感情。而在家中有“大事”的时候,尤其是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可以说是亲戚与邻里之间共同操办,这样不仅仅体现的是民间习俗,更是人情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思想上的。如今农村地区在很多“大事上”的操办已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有人气,并且大家参与的热情也逐渐消退,以前谁家有白色喜事都会摆上几十桌,而今却“冷酒席”越来越多。
一、感情逐渐变淡
在过去的农村,婚丧嫁娶是大事,亲戚邻居都会前来帮忙,让主人家不至于在人生大事面前不至于太过潦草。有不少农村朋友还表示,在以前就连村里哪一户人家盖房子,都不需要请太多的人工,亲戚邻居等谁忙完了地里的农活,都会来搭把手帮帮忙。乡村里,凡有婚嫁或者老人过世都要大办酒席,村里人之间吃酒席往往是告慰一件事情办妥了,大家都来凑个热闹,显示的是人多力量大的感情。
毫不夸张地说,谁家操办大肆的时候,来帮忙的人越多就说明这户人家的人缘越好,主人赢得的是体面,同时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大家都想将主人家的大事尽量办得圆满,因此到席的人都是会力求尽心尽力,让主人家更加省心一些。
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朋友到大城市打工也越来越多,打工人在时间上也就不那么充沛,因此对于农村老家的很多酒席也很难每次都请假回去,但在一开始很多人都是如果太忙没回去参加也会将份子钱送到。但这种现象也会渐渐地变少,毕竟出门在外,村里所发生的事情也越来越不了解,因此人没到份子钱也没到,变成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二、攀比问题
在过去,很多酒席都是亲戚和邻里齐心协力共同操办,大家去帮忙,不管是喜事还是白事,众人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去解决一件事情,随的份子钱也是一点心意,都是有意减轻主人家操办人生大事时能够减少压力。在那个时候的“份子钱”送出去的更多是礼轻情意重,初衷都是为了帮助主人家渡过“经济大关”。
其实“份子钱”早就在经济发展之下变了味,农村经济发展,观念也越来越趋向城市化,份子钱不再只是简单的一份心意,更多的是成为了一种攀比。在过去人们所举办的各种宴会上,随份子钱吃酒席更多的是“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天和拉关系,而今的酒席上早已不见淳朴之风,更多的是各种炫耀。
主人家为了能够撑面子,时常会使用各种高档品牌的烟喝酒,向前来吃酒席的人展现一个家庭的财力到底有多丰厚。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以前农村地区的酒席,大多是亲戚和邻居凑在一起操办,做的是地道的大碗菜,分享的是喜悦更是感情。
如今农村地区的酒席早已变成了承包制,也就是将钱给了一些民间自己组建的小团队,收取了相应的金额之后负责做流水席的饭菜,主人家只管出钱,而到席的人也只需要等吃。
没有了动手帮忙不仅少了感情的联络,更是在份子钱方面成为了攀比,给多了心疼,给少了却没面子,以前是略表心意,如今没有八百一千的红包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人在拿到请柬的时候,想到的已经不再是感情,而是金钱的衡量,渐渐地也就能够拒绝出席就拒绝,毕竟谁家的钱都经不起一年到头诸多酒席的份子钱。
三、人情世故的改变
在过去农村地区各种酒席上,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人情关系的拉近,但随着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去打工和生活,回到村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如果父母在农村,那么过年过节可能还会回去一下,如果已经将父母接到城市一起居住,那么老家的话可能就是好几年才回一趟,因此对于村里的事情和人情都渐渐疏远和冷淡,就连亲戚之间也是鲜少走动。
可能在一开始有一些比较近的亲戚在老家办酒席,如果人因为忙而无法回去,那么份子钱也会送达。但这种现象随着年轻一代成为社会主体之时,越来越多的是人没到,份子钱也没到。这种情况并不是很难理解,年轻人除了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在人情世故上也越来越冷淡。
换个角度来看,也不能全说是年轻人的人情世故变淡,而是大部分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一代,更多的交际圈也已经是在城市里,在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各种酒席上已经需要“人情支出”,所以在农村地区的酒席就渐渐地淡出。至于那些已经跟随着儿女在大城市生活的上一代人,如今也大多是上了年纪,在经济方面也更多是仰仗子女,因此对于农村邻居或者远亲的酒席,也就自然而然地人没到钱也没到。
结语
对于目前农村地区越来越多地涌现“冷酒席”的现象,很难用直接用好还是坏来一语概括,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现象。但谁也无法否认过去那种“一起吃饭一起干活”的团结和烟火气,如今国内经济越来越发达,农村地区将越来越趋向于城市化也是必然的道路,而农村酒席的热闹场面或许将永远成为一种过去,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种民间传统“交际方式”的重要性。
【责编: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