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视-网上安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登录 / 注册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太和县坟台镇板桥村尹翠萍 : 甘苦相濡20年 以善举延续生命发布时间:2020-07-23    文章来源:

     安徽网视讯  安徽省太和县坟台镇板桥村村民尹翠萍,2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丈夫王世允20年,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日前,在坟台镇精神文明表彰会上,镇党委书记蒋琼为她颁发了“坟台好人”荣誉证书。

     笔者慕名前往板桥村采访,听到了有关尹翠萍的感人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723145831.jpg


     这原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

     1972年,板桥村青年王世允光荣入伍。服役六年后,退伍回到家乡。这时,同乡的一名女青年闯进了他的生活。王世允与尹翠萍的家,相距仅有3公里,由于相互了解,跟当时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在媒人的介绍下,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简朴的婚礼后,两人深情相视,世允告诉翠萍:“我们家庭条件一般,有可能会让你跟着吃很多苦。”尹翠萍答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哪怕要饭,我也要跟你白头到老!”

婚后,王世允被录用为人民教师,分配到邻村任教。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相继出生。儿女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一个有工作、一个相夫教子,夫妻恩恩爱爱,家庭幸福美满。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都羡慕他们:“尹翠萍嫁给王世允,可算是掉进福窝里喽!”


微信图片_20200723145823.jpg


     不测风云令这个家庭大难临头

     日子过得比树叶还稠。随着儿女渐渐长大,尹翠萍一边在承包田里劳作,一边在本村做起了生意。她看到乡邻到十里开外的集市上买面条,就购置一台轧面机,帮助乡邻轧鲜面条。她喜欢桃花,就栽植了很多桃树,不仅能观赏,摘下的桃子还能拉到县城去卖。庄稼收成好,生意也日益兴旺,家境一年比一年好。他们翻盖了三间大瓦房,在当时方圆十里,谁家也不能跟他们家比。

     然而,明天和意外,永远无法知道哪个会先来。转眼到了2000年,冬季的一个晚上,忙碌一天的尹翠萍,久久没有等到王世允回家,就沿着往日去学校的路上寻找。可是,找到学校,也没有找到他的身影。回忆起那天夜里的情境,尹翠萍记忆犹新。“我认为他跟同事一起,象偶尔一样,下班后打扑克或到街上喝酒去了。事后,也应该象往常一样,因为很晚就会住在同事家里。沿路又反复找到半夜,找不见人。当时没有手机,加上还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就没有再找。哪曾想……”

王世允一晚未归,尹翠萍也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她感到心里发慌,就赶忙带着家人分头去找。

早饭时分,突然遇见邻村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说:“沿着这条路,北边小沟沿趴着一个人,看看是不是他。”

     尹翠萍三步并作两步跑,在一个河沟里找到了丈夫。原来,那天下午放学后,王世允打算到一名学生家中走访,骑着自行车,没有走往常回家的道路。由于突发脑溢血,一头摔倒在路边沟里,再也没有爬上来。

     尹翠萍急忙请求附近有电话的乡邻,打电话让救护车前来。镇卫生院的救护车来了,医生诊断后,要求立即转院。旋即转院到县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动手术。虽然救回了一条命,却落下了终生残疾!

     “出院后两年前后,世允还能柱着拐棍走路。后来,他的岳父用绳子拴住他的腿,牵引着他学走路,慢慢康复了一些。哪成想后来又复发了。”邻居王大爷回忆说。

她用羸弱的身子挑起家庭的重担

     一病不起的王世允,内心十分痛苦,他挂念学生们,盼望早日重回讲台。“他是那么地急切,恨不得立马就痊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院后,医生告知如果照料好一些,会有利于恢复。我就不惜一切地照顾他。整天眼巴巴地盼着他能重新走路,甚至能正常上班。如果能恢复以往的平凡生活,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说到这里,尹翠萍流下了眼泪。

     然而,丈夫的病情,并不象她盼望的那么理想。一天,她一边在厨房蒸馍,到卧室看了一下,发现他嘴里不停地流口水。就赶忙背起他,到附近的卫生室。医生初步检查后,让其转院到镇上的卫生院。卫生院医生见状也不敢收治,迅速转到县中医院。

     又经过一番医治,中西医结合,手术加针灸……几乎什么手法都用上了,却收效甚微。从此之后,不仅不能回到从前,而且每况愈下,令人忧心不已。

丈夫倒下了,瘫痪在床,智商也变低了。刚得病还能说话、会笑、可以跟熟人互动,有时也流泪。后来,只有眼睛能动,也不认识人了。比起植物人来说,好不了多少。他彻底倒下了,连轮椅都没法坐。但是,尹翠萍没有倒下。“我要把孩子们的事情办好,还要把他伺候好。”她咬着牙关,度日如年,一天天熬过艰难的岁月。

     一个家庭的重担,沉重地压在这个瘦弱女子的身上。

     王世允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尹翠萍不仅要让儿女吃饱穿暖,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一直到婆婆两年前去世。为了让儿女安心读书,承包地里的庄稼活,耕种管收,她一个人干。农忙季节来了,她累得几乎直不起腰,可是看着病榻上的丈夫,想想这个家,自己安慰一下自己,挺着腰杆,坚持继续做下去。田地里做着农活,心里还得挂牵病床上的他。往往一个小时左右,她还得返回家里,看一看他是否需要照料。

     她用感情和德行悉心照料他

     从王世允得病,到住院,尹翠萍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也没有吃过一顿应时饭。尤其是他卧床不起后,日常照料的担子更重了。“他只能吃便于喂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好吃流食。我平时都要考虑他每天三餐吃什么,变着花样增加他的胃口。比如面叶、馄饨、鸡蛋、稀饭、骨头汤,还不能连续吃一种食物。因为,他一旦胃口不好,脾气就大,病情会加重。”

“他每天需要吃好几次药,不仅是三次长效药,由于抗病能力变弱,随时可能出现这呀那呀的小病,还要临时增加其他药。”“特别是夜里,他需要多次翻身,一方面,长期一个姿势睡觉,他感觉不舒服,会呻吟,叫醒你帮他翻身。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挤压血管,会造成肌肉萎缩、皮肤溃疡,需要经常消毒、涂药,更加难受。”

“平时给他端尿擦屎难,擦洗身体更难。他的肉皮很娇嫩,又不能按摩。尤其是需要拉到镇上的卫生院看病时,特别难!这么多年,医院的医生对他的病情都熟悉了。去医院的路,我走过多少遍,数都数不清。有时候,感觉自己好象撑不下去了。”

“他免疫力越来越差,对冷暖反应异常敏感,稍不注意就会不舒服,不舒服时他就要求翻身。一开始帮他翻身很难,他原来较胖,身子重,加上脖子以下部位僵硬、不能跟着动,腿跟木棍一样,完全靠我抱着翻身。现在轻些了,因为他越来越瘦!”说着说着,尹翠萍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是感觉他太可怜了。”她把我带到堂屋,后墙上挂着两个相框。“这是他在部队里的合影,中间这个大高个就是当年的世允,那么英俊、那么魁梧、那么潇洒。可、可如今……”她一时哽咽了。

光阴荏苒,转眼数年。“他是曾经保家卫国的军人,又是任教多年的老师,他那么善良,如果伺候不好他,我于心不忍,也对不起情义和道义。”尹翠萍真情流露。

在王世允病床的床头柜上,放着大盒小瓶的药物,还有平时一口一口喂食的餐具。为了给他理发、剃胡须,她买了理发工具和剃须刀。为了走路不惊动他,她在地面上铺了一层毛毯。

“我平时对他的身体谨小慎微,生怕会感冒、发烧。他一打喷嚏,我的心就跟着震颤。所以,天冷了,不仅要铺得厚厚的,还要经常起床给他加棉被;天热时,就不停地为他扇扇子。”简陋的房间里,只有一台电风扇、一台电视机。长期熬夜,尹翠萍患了严重的眼病,一看电视就流泪、眼疼。晚上,伴着她的,除了病榻上的丈夫,只有那台电视机,并且只能听、不能看。“他一开始还能用呻吟或者拍胸叫醒我,后来动不了也喊不出,为了方便他睡醒时惊动我,我在床边放一个凳子。当听到凳子响起,那就是他难受了,需要翻身或者喂开水,我就赶忙起床照料一番……”

“发生这么大的变故,如果俺嫂子拿腿就走,俺哥就没有人照顾、几个孩子也就没人管没人问。这么多年,要不是俺嫂子照顾得这么好,俺哥也许早就不在人世了。”王世允的妹妹诉说着,眼眶噙满泪水。

     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王世允和尹翠萍的爱情矢志不渝,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岁月无恙,时光依然。20年来,尹翠萍不离不弃,悉心照料退伍军人王世允,无微不至,矢志不移。(文/图 闫健民、赵敏)


责任编辑:朱阳



更多 文化•旅游
更多 商会•协会
用户注册
x
账号:
密码:
姓名:
性别: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已有账号?去登录
用户登录
x
账号:
密码:
没有账号?去注册